English

七夕传承至今根在文化内涵

2010-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易 我有话说
据报道,某青年作家最近发文说“七夕节很丑陋”,因为“牛郎织女需要苦苦等待一年才可以‘金风玉露一相逢’,这种凄凉的不能相守的悲剧爱情,即使‘便胜却人间无数’又当如何?”他提议设立我国民间传说中的“月老结绳”之日为“中华情侣节”,形成我们自己的情人节。

从牛郎织女传说而来的“七夕节”是否可以作

为中国的“情人节”?根据那位作家的意思,牛郎织女的故事太悲惨,因而“很丑陋”,不足取。然而,他只是机械地看到故事的表象――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却没有领会故事背后的真正意义,即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正如一些民俗学家所言,七夕的故事表达的是男女之间恪守承诺、白头偕老的至真情感。这情感,不因为时间和各种磨难的考验而消退。人们珍爱这样的感情。这也是七夕节一直传承至今、受人祝福的根本原因。

“七夕节”能否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待于讨论。轻易否定坚贞爱情,却万万不可。如果将“牛郎织女”仅仅理解为不相逢,是片面的。

我们冷静下来再看就会发现,节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年轻人成群结队地抢购价格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玫瑰花时,又或者当各种品目繁多的情侣消费在特定的日子出现时,“情人节”更多地是与商业运作连在了一起,而与文化似乎无甚瓜葛。

提倡过中国自己的节日,这自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但倡议也仅是倡议,不等于我们的节日文化就此便厚重了。要真正重视节日中的文化积淀,了解节日的来历、内涵,这才不至于看轻了我们的悠久传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