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5年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以下简称“泛北合作”)已经从共识走向务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东盟重大区域合作。
路子越走越“实”
宏略行云,云起如落笔,驭势而为。2006年7月,在南宁举行的以“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为主题的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闭幕式上,《主席声明》提出: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从2006年到2009年,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6.6%。
2010年上半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3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已涵盖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中国首站赴东盟旅游的人数从2003年的191万增长至2009年的450万。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科学“错位”和谐发展
曾经,钦州、北海、防城三港互斗争大。2009年,泛北合作明确各港口在区域合作中的分工,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实行错位发展。
于是,三港合璧,“广西北部湾港”旋即而生。错位规划下,三港定位明确:防城港为综合性港口,是国家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出海口;钦州港是以临港工业开发服务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重点为后方临港工业提供运输服务;北海港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
城市群的建设,是泛北合作的重要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域内,“4+2”合作机制下的各城市,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横坐标即其在泛北合作中的位置,纵坐标是如何利用其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于是,南宁倾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北海努力成为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磁聚人才,成为企业“研发中心”;防城港承诺向北靠拢,帮助南宁建设无水港;钦州正全力将临海工业打造成泛北部湾的核心工业区;崇左、玉林积极建设交通、物流,服务经济区出海、出边的发展需要。
路生脚下天更阔
在北部湾蓝图上,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夺人眼球。这根“轴”,正是2010年泛北论坛上,频频被提及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轴”正“翼”劲,方能扶摇直上。7月8日至17日,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考察团穿行3811公里,足迹遍及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首次走通南新经济走廊。8月13日,马来西亚战略与领导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代表中国和东盟的15个智库,发布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通道”建设联合倡议,希望建立中国―东盟“10+1”框架下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作,逐步在沿线国家实施客货运输通关便利化措施。
“泛北合作前景广阔,联合国期待与泛北各方建立长效合作关系,推动泛北合作取得新进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处区域首席代表柯文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