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以人兴,国以才治。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在人才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教育为先,选拔为重,以用为本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做到以使用为根本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配置人才,从而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
教育为先,使用人才首要是培育人才
世间万物,人最宝贵。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是通过亿万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来完成的,而其中起主导推动作用的是千百万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正是这些各方面人才所起的创造性作用,社会的活力才能持续迸发,社会的持续进步才能变成现实。
时代呼唤人才,教育造就人才。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是人才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各类各级教育机构的精心培育则是各方面、各层次人才产生的源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决定着教育的决策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人才的培育质量;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的全部领域,包括教育领域自身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各层次人才。正因如此,教育在整个人才培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选拔为重,使用人才须科学选拔人才
人才的培养不仅实现于教育的过程中,而且也依赖于选拔环节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经过教育熏陶后,还只能说是人才的粗坯,要真正成为能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人,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选拔程序,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实践中用其所长,并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历来有刻苦成才、报效国家、经世济民的优良传统,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有机会展现其才能、实现其抱负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就社会历史记载而言,更多的人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以至于落得抱恨终生。就当前现实而论,社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又常常难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根源显然在于选拔机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大多数人才而言,他们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突出的见识与才能,但同时也有其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换句话说,将有才能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他就是人才,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干他不擅长的事,他就是庸才。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把科学选拔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要自始至终秉承用当适任和用当其才的原则,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舞台。
使用为本,人才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
人才的培养不仅发端于教育,实现于选拔,而且完成于使用。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在于能做事、做成事,而这一切都是在“使用”中完成的。不用,人才纵是满腹韬略,掌握十八般武艺,也难以显示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也正是基于此,在日前发布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
正如古贤所着重强调的:“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此论精辟地道出了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以用为本’概括地说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应该说‘用’是我国当前人才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
如何解决我国人才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是当前需重点突破的难点。有专家提出学而不用等于不学,学成不用,更是一种浪费,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落实“以用为本”首先要破除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笔者认为此话甚为在理。人才使用得当,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见成效。我们所说的使用得当是以一种较为健全的社会机制使用人才,这种健全的社会机制既需要社会组织方面结构和功能的改进,又需要人才自身自觉的积极努力。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而坚持“使用为本”正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心所在。中国要想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想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才强国,离不开精心培育人才,离不开科学选拔人才,离不开正确使用人才,更离不开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人才的个体自身的奋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