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产出大效益

2010-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魏妍芬 我有话说
走进世博园湖北馆,犹如迈入一个“光的世界”;在光电技术制造的幻影之中,游客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神奇的“光源”,就来自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光谷”。

如今的东湖高新区,不仅光电产业在全国“一枝独秀”,其他新兴产业也逐步形成规模。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创新之花”是如何结出产业硕果的?

重绘“分配表”,激发企业活力

几年前,一项诞生在武汉的高端纺织技术“远嫁”山东,成功占据全国八成市场份额并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不仅刺痛了江城人的心,更让他们意识到了制度创新的紧迫性。

“湖北省的自主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开花多,挂果少,收获与大树的繁茂不相称。”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前些年,在武汉这样一个“智力密集区”,每年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中,能够成功转化为产业的却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根源还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我们应加快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大力推行技术骨干、经营管理者持股经营制度。”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武汉邮科院、中冶南方等公司成为试点单位。2010年5月11日,湖北省工商局为东湖高新区量身定做的13条“新政”规定,经示范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的投资人,可将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创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智力”不仅走出了“高墙大院”,还可以“上市交易”。武汉市正在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所、技术交易所,推动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和价值发现机制。科技成果商品化,使发明人不再担心自己科研成果的“销路”。

“一种能够激发人才智慧、激励人的创造热情的制度安排,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如此解读“激励机制”的关键作用。2010年6月17日,东湖高新区企业激励方案出台,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绩效奖励、增值权奖励等措施一应俱全,让科技人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分配制度改革,犹如注入了“催化剂”,激活了企业活力。放眼东湖,光通信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激光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环保产业、消费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齐聚“中国光谷”,绘出了一幅“千帆竞发”的宏伟蓝图。

建起“孵化器”,推动成果转化

在武汉,除了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和吉庆街之外,如今又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称――创业街。在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上,聚集了300多家高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创富之街”。

“东湖高新区有今天的产业成就,‘孵化器’功不可没!”亲眼见证高新区成长的赵梓森院士说。1987年,东湖高新区创办了我国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大批人才从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走了出来,在这里踏上创业征程。

这些人中,陈义龙算得上是一个佼佼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从这里起步的他,仅用了10多年时间便将自己的企业“凯迪电力”打造成中国环保产业第一品牌,年产值超过50亿元,成为高新区纳税大户。

在与武汉高校负责人座谈时,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就曾指出:武汉自主创新有三大任务,即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许多武汉高校都在东湖高新区建立了“科技产业园”,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

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认为,产学研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是“智力”和“生产力”之间最大的障碍,“科技企业孵化器”无疑是打破这一障碍的“利剑”。

有了高效的“孵化器”,东湖高新区的产业格局日趋科学:既培育出了中旗电子、迪源光电这样以“光”为业的企业,也孵化了像国测诺德、中博生化等“非光”企业。目前,东湖高新区不仅在光电子领域独占鳌头,还将产业范围延伸到了生物、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破解“融资难”,科技对接资本

7月16日,东湖高新区企业“高德红外”成功登陆中小板,企业创始人黄立一跃成为湖北“新首富”。这个发生在东湖之滨的“现代财富故事”,是“科技对接资本”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高新企业成长初期,资金无疑是一个最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为了区内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钱途”,东湖高新区四面出击寻找“财源”。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东湖高新区通过传统信贷、投资融通模式、国有平台担保或过桥、股权质押融资等手段,共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700亿元。

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抵抗力”,高新区还制定了专项政策,推出十大举措,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到期还贷的压力和“融资难”问题。在2009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25%―30%以上的增长态势。

今年6月,东湖高新区通过其科技金融试点方案,为企业担保贷款打开了绿色通道。“当3000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出现风险时,高新区将给予金融机构实际发生损失的30%的补贴,同时对参与利用信用贷款的企业给予30%的贴息补助。”仅此一条,就让踌躇的资本吃了“定心丸”,放心投资参与区内科技成果转化。

吸引风险投资,也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一剂“良方”。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国家开发银行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资产规模达10亿元的光谷创业投资基金;整合了湖北省产权交易市场,组建了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并先后组建15家创投公司,注册资本42亿元,境内外创投机构对园区高科技企业累计投资40亿元。

2010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资本市场融资142.65亿元,超过以往全年最高水平,26家上市公司累计在境内外融资202.75亿元。目前,高新区正加速其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工作,今年有望成为继中关村之后首批参与试点的高新区。届时,高新区众多科技型企业能够低门槛、低成本、快速进入资本市场。

题图:以光电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光谷”,绘出了一幅“千帆竞发”的宏伟蓝图。张大勇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