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这种状况,自2005年开始,江苏每年投入大量资金送文化下乡,图书车、文艺大篷车、文化船等流动文化设施将原本固定的文化“流动”起来,为文化的传
流动图书车:为郊区与外来儿童带来“精神食粮”
“知识就是力量”,可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完全一样的优质文化资源。为此,江苏动了不少脑筋,流动图书车就是其中一个新鲜举措。
在苏州,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当地有一个“会跑”的图书馆,那就是“流动图书车”。苏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倪彦介绍说,该图书车车身长11.7米,可容纳图书6000册,车内照明、空调、饮水设备一应俱全,同时还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苏州图书馆网络联通,共用一个平台,统一管理,“这就是说,通过流动图书车,你可以看遍苏州图书馆内所有的书”。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
4年来,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流动图书车”总是能在规定的时间把图书送到翘首企盼的青少年手里,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孩子们的欢呼雀跃。“有了流动图书车,我们也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了。”从没有机会去固定图书馆看书的外来务工子女董婷开心地说。
文艺大篷车:为苏北农民建起“精神家园”
近些年,“文艺下乡”已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场地,文艺下乡阻力不小。江苏在各地推行的“文艺大篷车”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些车乍看上去与普通大货车没什么差别,但采用的是液压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按照院团实际需要专门定制灯光、音像等设备。1个多小时就可搭成设备齐全的舞台,灯光、音响、T形舞台、大幕,一样不少。
6年来,文艺大篷车已成为江苏各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苏北一些农村地区,无论春寒料峭,还是酷暑烈日,每逢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有时达1万多人。不少观众步行几十里赶来看演出,有的来不及做饭,先饿着肚子看几个小时的戏再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行走不便,硬是叫家人用平板车或三轮车拉着看演出。
从2005年开始,江苏陆续划拨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为徐州、连云港、宿迁及部分省直文艺院团等配备了文艺大蓬车,迄今累计已有32辆。它们的使用为文艺团体赢得了服务群众、施展才华的崭新舞台。丰县小凤凰剧团以前由于演出条件差、演出市场不景气,6名演员离开剧团去卖服装、开饭店、做小生意,在剧团配备了大篷车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剧团,活跃在舞台上。
湖区文化船:为数十万渔民送去“文化低保”
在江苏洪泽县,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船,这也是全国第一艘湖区文化船。该船长20米、宽5米,分上下2层,采用钢质结构、仿古样式,设有图书阅览室、茶座、小型演出舞台等,配备了先进的数码电影放映机、大屏幕电视机等,具有电影放映、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科普宣传等多种服务功能。
“之所以建文化船是因为洪泽县四面环水,12个乡镇中有80%紧临湖滨,是一块‘漂’在水上的土地。为了让从前被忽略的渔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实现定期‘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我们特意在此建造了一艘文化船。”洪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明生介绍说,自从有了这艘文化船,数十万渔民有了属于自己的水乡流动图书馆、流动大舞台和流动电影队。更可喜的是,由于有了“文化船”这个崭新的载体,不仅保证了冬闲、节日期间的文化下乡(湖)活动,而且做到了“常下乡、不断线”。
对于江苏各种流动文化设施带给群众的“文化大餐”,江苏文化厅厅长章建华表示,搞好“三下乡”活动,关键在于求真务实。“城郊结合部、苏北地区、广大湖区群众都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我们的蛋糕做大了,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成果。”
图片:近日,江苏扬州青少年科普夏令营的几位青少年在“数字扬州”展示体验中心的餐桌上阅读数字报纸。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