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空救生:一个沉重的话题

为了搜救王伟,我国10万军民曾联袂在海天之间展开了历时15天的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但终未能找到王伟——
2001-05-15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黄涛 我有话说

火箭橇滑轨高速弹射


话题背景

飞行员王伟走了。

这是国人无法接受却又必须真实面对的残酷事实。尽管此前,10万军民联袂在海天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

从4月1日至4月15日,海军共出动舰艇13艘次,飞机115架次;交通部、广东和海南两省共出动救生船、渔政船、渔船厂和其他机动船只1000多艘次。军民共出动搜寻人员10万余人次,在8.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反复搜寻,包括其中的岛礁和沙洲,并在200多公里的海岸线认真地寻找,但一直未找到王伟。

搜救飞行员王伟的行动展开后,“航空救生”的话题引起了我军航空救生研究部门和航空救生专家的极大关注。空军某研究所从4月16日起,多次和其他单位的专家聚会,讨论如何把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现役飞机。4月20日,某型“搜索营救直升机”试飞协调会在该所召开,商定4月23日起对“搜索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超短波定向机)”、“机载救生电台”、“下视救援监视系统”的性能进行试飞验证,以期6月底通过鉴定;同时,“第二代搜索营救直升机”论证工作开始启动。该所已针对作战训练需要,着手研究航空救生中的几个“短平快”项目,如海上自动打开船包,人伞自动分离装置,自动呼叫信标器等。

“航空救生”也引起了航空兵部队指战员的极度重视。4月20日,济空外场处给空军某研究所来电,请求尽快改装某师飞机救生系统。八一飞行表演队也将两架在下月改装某型火箭座椅。据介绍,改装后可在“零高度、零速度”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

专家访谈

记者:航空救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峰:(我军航空救生专家、空军某研究所飞机研究室副主任)航空救生是一门复杂的高科技含量密集的综合技术,是集弹射跳伞、生存求救、搜索营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弹射跳伞包括弹射通道清除、飞行员约束、弹射动力装备、稳定减速、程序控制、开救生伞等;生存求救包括通讯联络、利用生存物品等;搜索营救包括导航定位等。按照区域划分有海上、寒区、热带丛林、沙漠和高原救生几种。

记者:按照救生区域划分,这次王伟同志弹射救生应属于海上救生吧?请你着重谈谈海上救生。

刘峰:从世界各国航空救生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安全着陆(水)后没有得到救生的事例时有发生,尤其是降落在海上造成冻溺死亡的比例较大。

大家知道,地球表面约3/4是海洋,陆地上还有许多江河湖泊,飞行员应急跳伞后落入水中的可能性很大。海上缺乏参照物,难辨方向;营救时不易被发现;缺乏饮用水;可能遇到鲨鱼等的侵害,因此飞行员随身携带的救生物品通常应包括救生船、救生电台、联络用的光烟管、海水染色剂、太阳反光镜、闪光器、信号枪;夜间用的冷光管等,还有口粮、海水淡化剂、防风火柴、渔猎用具、急救药包、驱鲨剂,辨别方向用的罗盘等等。

记者:现在看来,飞行员跳伞后能否及时营救,是航空救生的关键。

刘峰:是的。营救速度是救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统计资料显示,受伤的飞行员24小时以后存活率减少80%,未受伤的飞行员3天后存活率也明显下降。战后,随着营救组织的发展和营救器材的改进,营救速度大大加快。据美国空军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5小时内可获救人数占50%,20世纪70年代中,1小时内可获救依然达到50%,而4小时以内,已达97%。这说明营救及时是遇险者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记者:据我们所知,1989年6月,在第38届法国巴黎航空博览会上,一架米格—29飞机在进行低空机动飞行表演时,因失速而突然坠毁。在飞机触地前约2.1秒时,飞行员使用火箭弹射座椅成功地进行了低空弹射。飞行员安全获救,座椅的救生性能被传为佳话。您认为我国航空救生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主要在哪里?

刘峰:在世界航空救生领域,我们的确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科技强军为己任,瞄准战场选课题,围绕“打赢”攻难关,在航空救生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与世界先进国家现役的救生装备性能相当的弹射救生装备,这个装备叫“0—0”救生系统,即飞机在零高度、零速度状态下的救生系统。在“0—0”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弹射通道时间短,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弹射中姿态良好,稳定伞、救生伞、人椅不能发生缠绕,人椅分离和救生伞充气等,技术难度非常大。我们的老专家杨新明和课题组同志刻苦攻关,经过100多次综合试验,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作为“0—0”救生系统研制的主要性能指标———抛盖时间,美军标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配S4S最先进座椅的抛盖时间为0.3秒,而我军已将其缩短为0.289秒,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其座椅“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形式、余度可靠性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是我们在搜索营救方面还有差距。

记者:据我们了解,自王伟跳伞失踪后,我军的航空救生专家们立即着手研究探讨航空救生新思路,在这方面您能介绍一些情况吗?

刘峰:思路有,但还不太成熟。我只能简要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应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航空救生网络。这个网络应由陆、海、空、武警和地方联合组成,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包括指挥系统、导航搜索定位系统、下视救援监视系统、通讯联络系统、搜索营救装备等组成。一旦飞行员跳伞,安装在伞上的信标发射机首先自动发出求救信号。通过地面或空中信标接受网所得到的遇险信息,航空搜索营救网优化出最佳的营救方案,而后营救机出动。营救机通过导航搜索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设备、机载定向设备迅速、准确地到达指定区域;通过通讯联系系统及时了解被救人员的情况;通过下视救援监视系统等其他设备将遇险人员救出。目前,我国营救搜索网的建设亟待改进。

其次,组建专门的搜索营救队伍。从外军的编制体制和效果看,这一点非常必要。

第三,进一步加强飞行人员的航空救生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在航空救生领域开展科技练兵。

第四,在航空救生装备建设上,加快新技术的移植。我国目前已经研制出了新型的航空救生装备,其技术指标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现役救生装备技术水平,应尽快将其移植到我军主战机种上。

最后,要加大对已有救生装备的改造力度,提高其可靠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