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之间,没有边界,因为有风穿针引线。变天的时候,早上和傍晚都会起风,于是,中午的灿烂阳光,连同炎热和烦躁,一起风轻云淡。住在这样的城市,多年来都很习惯套上挡风的外套,里面则穿得比较单薄,因为空调总要比季节走快一步。
以前,看日本电视剧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日剧里的奔跑镜头,总比国产的要好看得多,景制、角度、机位都差不多的镜头里,日本怎么就拍得那么好看呢?仔细端详,才发现,他们的镜头里,有风。
他们总是逆着轻风奔跑(向着什么方向跑,原来也很重要),于是女孩的长发飞扬,先生的风衣如同翅膀一样展开。因为日本人罗圈腿不少,所以,镜头总是只拍到上半身的中部,即使要出全景,也一定是从人物的侧面拍过去,这样,不仅罗圈腿不明显,而且加强横向的感觉,从而产生了跑得飞快自如的错觉。
因为有风,所以,人体的运动线条,能够透过衣服的贴身效果,被勾勒得十分清楚,动感分明。古希腊的雕塑家,最展现功力的是皱折的摆放;画人物速写,最重要的也是掌握人物的运动线条。而风这种无形的东西,就是通过塑造有型的东西,产生了流动的感觉。
在我的记忆里,有风的镜头,大多是风景。看过一部日本的纪录片《风》,里面描绘了北海道的疾风劲草,三月樱花的轻舞飞扬,还有东京步履匆忙的人群。画面,和杰西·依文思的《雨》一样美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印象过于深刻,所以忽视了,其实拍人物讲故事,也一样需要风。
风的穿行,原本就是轻松看不见的。拍骑自行车的镜头,也是如此。日剧,喜欢用长镜头来拍一个女孩骑自行车,他们不会在中间插上一个自行车轮子飞滚的镜头,而是总停在中近景上,女孩子悠闲地摆动身体,轻风触摸衣衫,现出美好的曲线,然后,齐肩的黑发,俏皮地飞起,露出光滑的线条优美的脖子。
春天一般的感觉,就这样,像风一样弥漫在了镜头里。多年后,《夜奔》里的刘若英,也就是这样骑着自行车,沿着老北京的旧城墙,留下了惬意的感觉。这感觉,甚至比他们后来站在长城上,那些人在高处,迎风而唱的画面,要更加令人难以忘记。
再比如,《乡愁》的第一个镜头,如果没有被风吹起的尘土和迷雾,如果没有风中跳动的金黄色头发,也许,消散的就不仅仅是风,还有旅程的飘忽不定。轻风一般的惆怅,正如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也有无风似有风的例子,《咫尺天涯》的开头,巨大的天使雕像,因为衣服的皱折,塑造了迎风的感觉,明明是静止的石像,因此有了飞翔的动感,从而欺骗了我们的眼睛。雕像的肩膀上,站着黑衣天使,他的风衣也随风舞动着,没有猎猎声响,只有镜头在他们身边盘旋,一如飞翔。这个画面,完美得无以复加。
很多电影导演,都是没有电影理论的。当有人问起为什么要这样拍一个镜头的时候,他们总会回答,因为我觉得那样好看。怎么好看,怎么拍。这是个简单的真理。
只不过,一个画面要好看,除了看得见光影和构图,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因素。比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