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坛上有两人比较让人瞩目:一位就是大家颇为熟悉的老王大刀,所到之处,血肉横飞,甚至直指中国第一文化干将鲁迅,“一个也不放过”;另一位就是初现江湖的小余飞刀,以“北大思想者”的名头出现,初生牛犊不怕虎,骂萨特,批胡适,骂余秋雨……颇有老王风范,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揪住文化明星余秋雨之后,更是“尽显英雄本色”,听说骂得老余甚至要封笔,听说和解之后,小余依然不依不饶,又一枚重磅炸弹抛出,二次“炮轰”余秋雨。
余杰赖以成名的处女作应是《火与冰》。封面上醒目的注解“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抽屉文学”,封底的“曾以手抄本形式在首都九所名牌大学中悄悄流传”,诸多的广告宣传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些大肆吹捧的文字,总让我想起那个被余杰称为“血迹斑斑”的年代,那时大帽子满天飞,要捧就捧上天;要批,就打倒在地,还要踩上一脚,让你永世休想翻身。
首先,余杰挂着李敖、王小波的招牌隆重面世,就大大地暴露了书商的无知,对余杰本人,更是一种绝妙的反讽。因为只要稍通笔墨的人,都知道李敖和王小波从文字上就根本不是一路人。
余杰,你真的认为自己是李敖、王小波第二?李敖、王小波是斗士,但首先是学者,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犀利的杂文,是建立在其深厚的学养、理性的思辨和现实的疼痛感上面,并无哗众取宠的意图。特别是与余杰处于同一语境下的王小波,采取的是平民语气而非精英语气,也就是说,他尊重别人的自由。他可以提供意见,但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霸气。
我们回头再看看余杰的“专著”。从《铁屋中的呐喊》、《文明的创痛》、《说还是不说》、《想飞的翅膀》等书来看,里面不外乎一些读后感,再者就是摘抄外加批注。其实余杰在骨子里并不见得与他揪住不放的余秋雨有多少不同。大概少了一些阅历和世故,于是只好扯虎皮做大衣,用图书馆里的一些名人、名书作幌子,以一位“思想者”的形象出现。我猜测大概想靠写稿来赚些辛苦钱而已!
没想到不幸被我猜中了!他的一位楼上学友一不小心就漏了余杰的底:“……我一直认为质量是和数量成反比的,余杰每天都有大概300多元的稿费,其文章的数目大家都比我清楚……”这位同志还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余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己最满意的那篇文章,竟然是剽窃别人的东西。
这就格外让我痛心了!多好的一个青年,怎么活活让“名声”和“金钱”给毁了。也许他如同当年的张爱玲:“成名要趁早啊!”这也让我大大地灰心。本来我还准备将他的“专著”仔细推敲、研究,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可是对于这改头换面的二手货,我是无法下手呀。“有点像铆足了劲挥拳打向顽强的敌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