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仁堂史话

2001-06-08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大宅门》热播之后,观众格外关注起京城的著名老字号同仁堂。现将同仁堂史话发表,以飨读者。

小时候逛前门外的大栅栏,除了眼观、耳听、腿遛以外,还有一乐,那就是拿鼻子闻:闻六必居的酱菜香,聚庄斋的饽饽香,花汉冲的脂粉香,天蕙斋的鼻烟香,张一元的茶叶香,门框胡同的羊肉香……这当中我每逛必闻,且心神为之一爽的,要算街中路南同仁堂的中草药的奇异香味了。

在大栅栏370米的街面上,同仁堂的门脸很特别:低矮的平房、低洼于路面的门。平实中有一股降阶迎客的谦诚劲儿。店堂既不装饰华丽,也不灯火辉煌,但厚重通风让人心去浮躁,耳避喧嚣,满室弥漫着浓浓的药香,一呼一吸顿觉弃浊存清,爽健了许多。

听老人说,同仁堂的低下洼子门是为了讲风水,聚财守财,财不外流,气不外泄。其实细一想,这样的环境对保存中药的品质应该是有好处的。每进药铺,我爱听座堂的老先生为求医问药的人指点迷津,说完还在纸上写明,交给问药的人。还有药框上不时传来的黄铜杵臼的捣药声,声音清亮,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同仁堂名扬四海,是因为它的药好,货真价实,它率先为中成药在全世界创了个名牌,这对弘扬中国文化来说,是了不起的功绩。早在清嘉庆时,张子秋写诗赞曰:“都门药铺数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岐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

同仁堂的历史有多久,过去有块老匾作证。那块金字招牌的题款年月是“康熙巳酉”,当是康熙8年(1669)。这可能是它开业的时间,也可能还早,粗算起来总有330多年了。如此老字号绵延至今且招牌不倒,实在不易,内中必有一定的道理。

同仁堂还有一块众口皆碑的“匾”,叫“乐家老铺”。因为它是乐家创办的,开山鼻祖叫乐尊育,一说绍兴人,一说宁波人。关于他的创业史说法不一,这里仅采一说。

据说,乐尊育本姓岳,并不姓乐。他以走街串巷行医售卖药材为生,是个游方的郎中。明朝末年,他来到北京,住在前门外大栅栏一家姓乐的山西人开的客栈里。乐家只有老夫妇二人,膝下无子女,客栈专门接待四面八方来京贩卖药材的客商,同行相聚,通消息,联友情,彼此都很熟悉。

岳尊育每次来京都住在这里,与乐家老夫妇相处很好,彼此的信赖如同家人。清朝初年,战乱止息,乐家老夫妇急着回老家山西探亲,就把客栈交给岳尊育看管。不成想,老人一去不归,连信息也没了。从此,岳尊育就说姓乐,继承了这家客栈,改行商为坐商,由客栈转业为药铺,取名“同仁堂”。种种含义全在“同仁”二字之中,这是康熙初年的事。

同仁堂的发迹离不开清朝皇宫大内的御药房和太医院。当时为宫里用药代收代购的药铺叫育宁堂。乐家的少爷与育宁堂的小姐联了姻、两家成了亲家,自然业务也有了照应,久而久之,同仁堂也就搭上了为宫里供药的车。人熟路通,直达天廷,加上不失时机的苦心经营,到雍正年间同仁堂就取代了育宁堂,成了宫里少不了的供药商。

机遇好不是成功的根本,它只是条件,还要靠人去把握、利用和经营。比方同仁堂的大部分药材都来自祁州(今河北省安国传统药材集散地,每年春秋两季各办一次庙会)和营口(每年冬季的参茸集散地)两地。每次庙会都要等同仁堂的代表来了才能开市,头盘也要尽看同仁堂去开。为什么?这里有为宫里办药的成分,但也有收购量大、给价合适的成分。再有,就是同仁堂的人业务精,识货,能按质论价,既不仗势欺人,也不装懂唬人,在同行中有了较高的信誉,也才有了一定的权威。 (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