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王志东悄然辞别新浪,引爆了中国新经济今年最大一次人事地震。
正处“多事之秋”的网络界时下并购、重组频发,上演着一轮又一轮的资本倒手,网站CEO频频出局本属寻常之事。然而,王志东的突然卸任,却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位33岁的“数字英雄”和新浪其实是同一个概念。
一年多前,王志东们在新经济界意气风发,论道网络江湖;今年初,就在新经济的光环逐渐消退和面对低迷的股价,王志东仍坚信:“寒冬就要结束了,春耕开始了。”如今,“春耕”尚早,“耕地者”却已经物是人非,给人世事沧桑之感。
震惊和惋惜之余,人们在纷纷猜测:是谁让王志东走开?
分析人士指出,关键是因为投资方对新浪网迟迟不能盈利感到不满,即资本家炒了知本家的鱿鱼。
在投资商眼里,新浪是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最具竞争力的一个,为此资本市场对其提出较为刻薄的要求。但是进入2001年,新浪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破烂不堪”,收入下降10%,据预测下季度还会有至少20%的下滑。加之新浪的股价也大幅下跌,令投资方大为不满。
同时,在如何实现盈利这一问题上,王志东显得较为“迟钝”。他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了有现金来源的网络广告上,对于前一段时间业界炒得火热的宽带、无线互联、投资媒体盈利点,王志东表现得很谨慎。如像短信息服务,新浪比搜狐晚推出几个月。王志东致力于内容、技术服务上领先别人,希望依靠网络广告实现盈利,但令投资方感到失望。
导致王志东权力更迭的更直接原因是新浪在裁员与购并中出现的分歧。据报道,王志东认为通过裁员来降低运营成本不可取,只是权宜之计,不适合新浪稳扎稳打的风格。此外,在媒体热炒拥有4亿美元现金、良好品牌优势和善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专业化运营的中华网将并购新浪一事上,王志东的态度较为冷淡。王志东曾说,“新浪选择购并对象时,不仅仅要求对方手里有大量现金,拥有国际范围内的品牌和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能多带给新浪突变式的发展契机,使新浪能够加速发展。“在新浪看来,加法结果的购并对公司没有太大影响,我们要的是乘法”。言下之意,中华网根本不够格。
事实上,据媒体披露,在中华网与新浪网的合并议案中,除了王志东之外的整个新浪董事会都投了赞成票,只有王志东一个人反对。
王志东不希望看到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成为他人囊中之物,不愿寄人篱下,又回天乏力,只好选择退出。
对于王志东的出局,有人慨叹说,我们总是活在资本意志下面,资本对于中国网络的发展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资本并非一切,风险投资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就是风险投机,资本投资互联网就是把网络作为“印钞机”。经营者和投资者对于网络的理解并不一致,投资者更看重短期效益。因此,建立一种真正良好的网络环境,我们不只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样也要保护产业的发展,现在亟待建立资本的制衡机制。
对此,专家认为,震荡是正常的,董事会代表的必须是资本意志,走入市场经济的中国要学会慢慢接受它。互联网的发展和所有产业一样,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重组、并购及由此引起的高层人事变动,既是变革中的阵痛,背后又可能就是网络产业的曙光。无论何时,当回首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历程时,我们都会对他投去崇敬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