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在中国是一个惊喜与沉重交织在一起的话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凋谢与盛开竟然同一速度。
如果说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缩微景区的开放,标志着这一全新旅游产品在中国首次亮相的话,那么,在此后的短短10余年间,中华大地的主题公园已远远超过1000家。题材从中外名胜、历史古迹、神话传说、山海人文到休闲娱乐、科幻刺激等等,古今中外,无奇不有;而发展区域已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时间,主题公园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
然而,越来越多的“船”开始沉入市场经济的海底,许多甚至才驶出港口几百米就无奈“触礁”。细心人曾作过统计,在这些船上,沉淀了3000多亿元的资金!继续乘风破浪如闲庭信步的,竟只有寥寥几艘。有人以“尸骨如山,血流成河”这样悲壮的语句来概括这种局面。
其一:题材趋同。比如,北京共有39家主题公园,起名“宫、馆、洞、祠”,以“看泥人、听故事、走小路”为主要内容的就有16家之多。
其二:粗制滥造。既缺乏新颖的创意、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在规划、选点、施工、园林、灯光、音响、管理、服务、工程等方面又乏善可陈。不少开发商以为圈一块地荒3年就可以叫生态旅游,搞几个雕塑采用所谓的“声、光、电”技术就可以称作游乐园。
其三:“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有些主题公园,原来创意不错,建设也比较到位,再加上一些炒作,使得开园之时即门庭若市,一派火爆场面。于是经营者放下心来,以为照此以往不出五六年即可收回投资了。殊不知,好景不长,一阵热闹过后,市场越来越难做,最后门可罗雀、凄惨度日。个中原因固然极多,但本身不注重产品创新也是重要的一点。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你怎能指望游客三番五次来看一片毫无变化的老风景呢?
主题公园的生命力在于其个性、品质和创新;这是人们在交了3000亿元的巨额学费后明白的一个基本道理。
这一点,在一些成功经营、久盛不衰的景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深圳锦绣中华,这个中国主题公园的元老至今仍拥有稳定的客源。因为它不是一般的观赏性景点,而是汇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名园和展示中国独特旅游资源的窗口,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杭州宋城,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用主办者的话说:“景点是死的,而文化是活的。”每天多达15种民间杂艺表演、9种宋史人物表演、17种作坊表演和4种大型影视表演,使这一景区成为800年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鲜活标本。
显然,曾经广泛流行的“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不超过5年”的悲观说法是片面的。有个性、有品质、有创新的主题公园完全可以走出这一宿命。
于是,对这3点的不懈追求,形成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清晰脉络。在这种发展轨迹中,除了个性、品质、创新的逐渐增强以外,其背后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线索,那就是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从锦绣中华的1亿元到宋城的1.6亿元再到杭州乐园的4亿元,投资额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区分。
为什么呢?因为高投资是景区个性、品质和创新的支撑。用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的话说,没有这么多钱投进去,不好看,也不可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