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

2001-08-13 来源:生活时报 ■闻实 我有话说

记录着一位年轻从政者的心灵探索之路和文化朝圣之旅的《潘岳诗文选》,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潘岳,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一位青年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大量讴歌生命与壮美理想的诗文。这部诗文选的作者,走过各路红军走过的全部路程,到过中国绝大多数县城。这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一定是凤毛麟角。正如作者所说的:“41岁前,我已走完了红军长征的所有路线,已走过全国绝大部分县城。在我的诗文中,会看到神峻的山,会听到苍凉的水,会摸到虚浮的云,会触到缤纷的雨,会想到自然与人,会悟到宇宙与神,会任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天穹……”(《自序》)。因此,诗文选中的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都充盈着作者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浓烈的爱国之情。

《潘岳诗文选》中的《三十八岁联句五篇》、《四十岁长城大风歌》、《蜀南竹海行》等篇章,写出了作者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中吸取精神营养,爱国爱民,亦忠亦孝,“好一派英雄旧战场,真男儿报效国家在今朝”(《汉川怀古》),为保国安民而不计荣辱、不辞辛劳的精神境界。他的诗文也写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关爱,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也离不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历练。

《生命之桥》、《攀越雪山》等散文,则以浓烈的笔调讴歌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为新中国的建立所走过的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这些散文也正是作者重走长征路的内心感悟的写照。正像作者所写的“雪山,最能凝练人精神。长征时,有人一疏神就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有人掉头跑了;而更多的人,咬咬牙,手挽着手,用超然的精神征服了雪山的极限,也征服了自己的极限,他们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作者最新的散文作品《托起草原》,不仅深情讴歌了大草原的美丽与壮阔,也赞美了生长于草原的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如果说《攀越雪山》表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意识的话,那么,《托起草原》则表现出作者广阔的文明视野。《生命之桥》、《攀越雪山》和《托起草原》,虽然描摹的具体对象不同,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是讴歌大自然。而更加相同的是,作者讴歌的是经过大自然洗礼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清代文史学者章学诚说:“文贵发明”,又说:“作史贵知其意”。“发明”什么?“其意”为何?“经世”而已。自古文史两隔,能将文史熔为一炉十分可贵。潘岳在这方面则独辟蹊径,确实走出一条路来。而《灯塔下的文明》则又表明,作者是一位深明世界大势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之地位,站在时代潮头前列的人物。

《潘岳诗文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他创作的大量诗联句形式的诗歌。这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诗歌体裁。这种诗歌形式,清新精巧,半文半白,语句紧凑,意境沉郁。既讲究音律,对仗工整,又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是改造中国旧体诗的可贵尝试,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三十五岁人生感赋》、《三十七岁山水游词》、《三十八岁联句五篇》等篇章,写少年往事,写宦海浮沉,写读史兴叹,写疏钟古寺,写良辰美景,笔意恣肆,气势壮阔,读来相当感人。这样的段落,在整部诗文选中举不胜举。景色的敷墨,意境的描摹,典故的引用,不仅缜密,文采飞扬,而且兼具意韵之美。这部诗文选的出版,相信对于丰富当代诗歌创作,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位,都是十分有益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