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伊始,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据报道,今秋,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试点工作,全国将有30万中小学生开始试用新教材,这些新教材涵盖20个学科,共49种。教育界专家普遍认为,经审定通过的新教材,遵循教育和学生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效益,打破学科封闭状态,强调向其他学科辐射,具有浓郁的现代教育色彩。此间舆论界也一致认为,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必将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改水平。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配套工程,修订编发新教材,只是实施了浩大工程的“蓝图绘制”工作。显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光侧重于此或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对此必须作深入的理性思考。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教育实践,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却十分贫乏,特别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观念。这样,就难免会使新教材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
比如,时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实则是一种以发展个性为目的,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模式。但一些教师对此的理解较为肤浅,在教学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由于缺乏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理念与体系,一般仍是倾向于考分。存有这种教育观念,光靠修订教材提升教育水平,肯定不行。
教育专家强调,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全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做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应立足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科学认定,以培养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合作会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究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以这种育人理念去驾驭新教材,在教学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专家指出,新教材改革最基本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期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方法以引导,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成为与教材编写专家、学生家长共建新课程的合作型教师;成为拥有先进教育观念与独立人格,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研究型教师。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担当起现代教育的重任。
故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只做到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应是多元的。特别是在贯彻实施“容量大、内容精、辐射广”的新教材中,一线教师不仅要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进行扎实细致的、从教材改革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到深入了解内容编排设置的培训工作。无疑,这种培训工作应高起点、重考核,而且应精心组织,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下去。这也是新教材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教育部门介绍,今秋推行的新教材涵盖达20个学科,共49种,其中包括《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教改实验开辟了广阔的教材选择余地。然而,一些教育界人士及学生家长担心,如果贯彻不力,这些门类齐全、新颖别致的教改实验课就会成为一种摆设或点缀。
这种担忧是不无根据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反映,今年年初,学校给他的孩子的班级开设了一门《小学生心理导向》课程,该课程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对目前独生子女良好心理的形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学年过去了大半,教材还是崭新的,因为学校一节心理课都没上,新教材变成了新摆设。
据介绍,像这种光发教材不讲课的学校不在少数。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开发,搞科研,却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非常严重的浪费。
新教材成新摆设现象,固然有许多诸如师资短缺、没有教学经验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在作祟。看来,在新教材的贯彻实施上,没有一定的制度、措施是不行的,针对现状,这后者尤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