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这是《同桌的你》的歌词,在哀哀的怅然之中,它让人体会更多的乃是一位90年代已然长大成人的男生,对曾经同桌的女生的绵绵关切之情。同桌,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永远都该是个极具诗意的字眼儿。
前不久,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蓦然间我碰到了我中学时代的那位同桌的刘姓“女生”,“3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就在我犹豫着是喊还是不喊她的短暂的一瞬,她已随着滚滚人潮匆匆远去。音容犹在,其人已杳,只留下我心情极其复杂地木然而立。
我和她同桌在那个特殊的“十年”时期,那一时期,男女的性别,在整个社会都被过度地夸张和强调,学校里男生和女生关系如何,也就相当被人“关注”。所以,男生女生间虽不至于形同路人,却也难得有“话”好说。当年,尽管我时不时“擦擦碰碰”地“路过”她,才能走到我的座位,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我同她印象深刻地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现在,每当我看到正值花季的男生、女生,在学校、街上、住宅区,竟是那般自然地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你帮我,我帮你,我都会从心底涌起会心的微笑,学生,原本就该如此。假如当年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这样和谐,今天,我又凭什么要犹豫?
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也更充满着希望。那么我们呢?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走上前将她拦住?没有印象、没有友谊的同桌,毕竟也是同桌,我们正是从那个寒冷的同桌的“冬日”,走过了以后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种相见,虽然缺少彼此惆怅地“吟诗作句”,但在早生华发的映衬间,只需给我们一刻时间,只需平和沉静的三言两语,我们便可以读懂读透对方。这“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基础,犹如电光石火,足以融化任何坚冰。
在这里,我只想真切地对她说:就让我们的“同桌”友谊从今天开始——只要今生我还能够再次碰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