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悔的岁月

2001-09-13 来源:生活时报 浦代英 著 我有话说

三姐妹1936年冬于北平(自左至右:雷迅、卓琳、浦代英)


卓琳三姐妹的故事

姐姐浦代英(作者),大妹浦云英(雷迅),小妹浦琼英(卓琳,后来成为邓小平夫人),走出云南巨贾家庭,走向了革命……

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记载了这些岁月……

父亲马帮青年

父亲是一个信奉实业救国的人,像沿海其他的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资本家一样,他也有过自己的光辉时刻。最显赫时,他与孙中山也交上了朋友,并且担任过全国总商会副会长。但是,也像其他的民族资本家一样,在那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带着民族资产阶级的脆弱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也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的事业。

父亲生性刚烈,脾气倔强。还是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父亲浦钟杰,字在廷,他是我爷爷的第二个儿子。

爷爷是个教书先生。因为是个读书人,所以难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他希望自己的4个儿子都用心读书,将来能有机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所以,他在县城开馆授业的时候,没忘记把自己的4个儿子都招收进来。我的大伯父、三叔和四叔不负所望,听说后来都纷纷地入了学,唯独我的父亲令爷爷失望,他14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

这当然是有辱家门的,所以爷爷立即派人把他抓了回来,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情之后,爷爷和父亲都各自检讨了自己。爷爷想:人各有志,何必强人所难;况且自己一世学问,最终也不过只落得个教书谋生;现在,3个儿子都已经埋头功名了,老二出去闯闯,将来未必不是好事,幸许能走出一条新的途径;古人说过,“治世修文,乱世习武”,眼下也正是多事之秋,孩子们多一条路子,也许就会多一分出息。这样想着,又过了几年之后,他就让父亲跟着马帮一起闯世界去了。

他不怕吃苦,敢作敢为,遇事又颇有心计,不久就在同行当中显露了头角。他攒了一些钱,购置了自己的马匹。

山区的道路,地偏人稀,匪盗出没频仍,马帮为了安全,常常结伴而行,随身还得装备武器弹药,以用于防身。零星的战斗是时常发生的,若是遇上大股的土匪,大家就只好舍财保命。

我父亲就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劫难,他的伙伴们有的在枪战中牺牲了,也有的刚刚积攒下了一点钱财便匆匆地离开了马帮,回老家购田置地,过安安稳稳的小日子去了。

父亲不会这样,他雄心很大。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磨练了他的意志,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只会更增添他的胆量。他对冒险的生活充满了激情。

那是个世纪之交的风云多变的年月。当时,英法等国的势力已经开始在东南亚一带蔓延,云南成了法国人的势力范围。西风东渐越来越烈,商业的往来自然就多了起来。外国人喜欢中国的土货,很多精巧的洋人物品也在内地大受欢迎。父亲从外面运进来洋纱、洋布、洋碱(即肥皂),再从内地运出一些川盐、火腿,从中获利。

热带丛林,现在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理想和浪漫的地带,那里的植物有层次地分布着,四季雨水不断。在本世纪以前,滇南的那一块土地上还到处是毒蛇猛兽,遍地有瘴疠之气。

有一次,我父亲和一帮人在西双版纳的山沟里穿行,一群马蜂袭击了他们。这种马蜂可不同于一般的马蜂,它们身上的毒大不说,如果它们要是盯上了你,就会成群结队地飞过来,密密麻麻地缠着你,而且死追不放。我父亲左遮右挡,紧跑慢赶,最后还是有好几处挨蜇了。同行的人有的脸上,有的手上,有的腿上,都被蜇过,大家只喊着疼。等躲过了蜂群,再看看那被蜇过的地方,一处处都肿起来了。他们跑到河边,跳进水里,想用凉水清洗清洗,但怎么也洗不掉这种钻心的疼痛。有的人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小便解出来都是带着血的。还是当地的一位傣族老乡帮助了他们,给他们熬了点中草药,喝了之后,大家才解了毒。据说那一次,有一个人因为被叮得太重,中毒太深,终于没能活着回来。

父亲他们在生长了成千上万年的原始森林中行进着,空气潮湿而闷热。衰败了的树叶和不知什么原因而死的野兽的尸体在林子里腐烂、变霉,散发出难闻的恶臭的气息。有一次,父亲忽然感到一阵晕眩,接着,全身就开始漂浮起来。那一刻,他感到自己像块棉絮,轻轻地在热风中浮动,没有了重量;又像一块橡皮,硬硬的,没有了知觉。他感到天旋地转,眼前的太阳开始不真实起来。就这样,他倒下了。

父亲得了瘴摆。瘴摆是热带地区常见的恶性疟疾,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这几乎就是绝症。和父亲同行的已经有人倒下了,可父亲仍硬挺着和大家一起赶路。一步、两步,一百米、两百米……父亲终于支撑不住了,他倒在了地上。

父亲高烧到40多度,全身滚烫滚烫的。有好几天时间,他都没有进过一粒米,没有沾过一滴水。眼看着他病得只剩下一点幽幽之气了,同行的人已经对他失望了,但苍天有眼,不忍心让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过早地离开人世,在经过一番顽强的和病魔搏斗之后,父亲终于战胜死神,又慢慢悠悠地活了过来。伙伴们开玩笑说:“算你结实,从阎王爷的油锅里滚了一次又回来了。”

在经年不断的走南闯北过程中,父亲的足迹踏遍了三迤大地的山山水水,还到过了贵州、四川的不少城镇乡村。他生意做久了,经验也逐渐地丰富了起来。由于有了较为丰厚的资金积累,他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小商小贩了,不久,一个崭新的构想在他头脑中成熟了起来:他要办公司,做一件有利于地方商业发展的大事情。

这时候,历史的时钟已经指向了二十世纪。

那是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年代。反动、腐朽的清王朝除了不断地与外国签订卖国条约外,事实上已经丧失了统领这个国家的人民向现代社会前进的能力,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卖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由中国的新兴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正在全国迅猛发展。这时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在中国的南方发动了一系列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武装起义,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在迅速传播。

我父亲正是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走上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道路。

让“云腿”走出宣威

在中国著名的土特产中,火腿是一种有悠久制作历史、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火腿因其肉质深红似火而得名。在中国,很早就有了“三大名腿”之说。所谓“三大名腿”就是:产自浙江金华的金华火腿,产自江苏如皋的如皋火腿和产自云南宣威的宣威火腿。金华火腿又称“南腿”,如皋火腿称“北腿”,而宣威火腿则叫“云腿”。

事实上,“云腿”之得名是比较晚的,这里面,还有我父亲浦在廷的一番功劳。

在我父亲那个时候,宣威人制作火腿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据说其腌制办法最早是从民间腌制腊肉的方法借鉴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聪明的宣威人又进一步做了完善,这样,腌制出来的火腿就具有了独特的风味。

宣威火腿的传统工艺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归结起来,主要在选料、腌制、发酵3个方面。制作宣威火腿,过去多用当地所产的乌蒙猪。乌蒙猪耐粗饲料,屯脂力强,背膘厚,肉质细,每头猪的体重在70公斤以上才能达到宰杀标准。每年霜降至次年立春之前为宰杀加工季节,之前之后均品质不佳。制作的时候,不加任何香料和添加剂,先将新鲜猪腿用四川板盐或云南钾盐腌制数日,将血水压干挤净,然后放置晾干,让其发酵。独特的发酵技术掌握得极为严格。由于宣威具有的独特地理环境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宣威火腿才能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出独特的风味。等到猪腿表面皮质呈现绿色时,也就是火腿上面有一层绿霉时,再用特制竹签在不同部位“试针”,以观察制作是否合格。达到“三针清香”,即火腿的不同部位均充溢着特有的香味,那么,这只火腿便算制作完成,放置到端阳节后,就可以入市了。

经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火腿,外皮呈黄白色,切开后横断面的肉色鲜艳,红色分明,有光泽。瘦肉呈红色,有的肥肉也微带淡红,如同鲜桃之红晕。宣威火腿食时不腻,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香气,咸中带甜,可以长期保存。据说搁置年代稍长的火腿瘦肉可以生食,其味道极为鲜美。

“云腿”的名声大振,可以说同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有关。

宣威火腿最初的影响仅限于云南省和离宣威较近的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地区。我父亲拉起马帮做贩运生意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宣威火腿在这些地方居然有这么大的名气,很多商号和小买卖人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订货,以致于到后来他索性削减了其他货品的进货,专门向需要宣威火腿的地方推销这种家乡特产。渐渐地,宣威火腿不但在上述地区,甚至在与云南毗邻的泰国、缅甸等地也产生了影响,成了一种深得人们喜爱的热门商品。

外销量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宣威火腿的生产,在当地出现了许许多多以传统方式生产火腿的手工作坊。我父亲成了收购宣威火腿的主要商家之一。他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供销网络,灵活地将大量的火腿推到尽可能广的地区。

时间久了,具有敏锐商业头脑的父亲根据火腿的市场销售情况,感觉到非常有必要把一家一户的火腿生产组织成为某种与市场销售量相匹配的规模经营,于是产生了组建一家公司的想法。当时父亲手里的资金还不足以独立组建一个公司,他便在一些有财力的人中间进行游说,吸引他们投资。商业前景与我父亲的为人和办事能力这两个因素都发生了作用,很多人纷纷要求入股。这样,父亲很快就筹措到了一笔资金。

最后,他挑选了十余个信誉较好、有一定身份的人士联名向云南省劝业道(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管理局)提出了组建公司的申请。连载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