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莎翁这句名言似乎道出了我国电影业中的某些人现时如临深渊的心态。中国已经注定要在新世纪的头一年进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即将面临一场不宣而战。
“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会不会生存下去?面对强大而不善的来者,中国电影该怎样才能生存下去?这就是问题。也许这些问题都能在《不宣而战》一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电影的发韧期就与之相伴相生的贸易大战。国内的,更多的是国际间的。
在叙述国与国之间在争夺电影市场的贸易大战的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美国乃至欧洲各电影大国国内竞争的历程。电影制作和经营的每一项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法律条例,无一不是在残酷的竞争与挑战中形成和尘埃落定的。从美国国内的专利公司之争到托拉斯立法,从保护本国电影利益的最早的麦金利关税法案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关贸总协定谈判,各国电影业的成长与成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种种维护各自利益的规则与章程,就是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中渐次形成的。
电影诞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它一出生就天然地具有商品性。所以,它一降世就开始了在国内外争夺世界市场的战争。这是一场不宣而战,但并不是秘密之战。
到1993年美国想将电影电视引进“关贸总协定”而遭到欧洲各国同声反对之时为止,美国娱乐业收入的40%来自海外,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欧洲。娱乐业成为仅次于飞机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就在美国电影占据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票房80%的时候,而欧洲电影却还占不到美国票房的1/5。全球电影业间的贸易大战,100年来一直烽烟不断,战火难熄,虽然互有胜负,但好莱坞最终成就了全球娱乐业的霸主地位,其中诸多贸易战中的战略战术,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其实,在来势汹汹的全球化浪潮前,我们既不必当反对派“西雅图人”,也没必要张惶失措。事实上,挑战与竞争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进的关系,最终往往形成“双赢”的局面。电影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即使真的敞开大门让好莱坞进来,最后鹿死谁手,也未可知。面对“入世”,我们采取的态度应当是有备而来,坦然相对。这有备的心态就包括要或深或浅地了解百年来的这场国际电影贸易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