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见到一位身着中国武术传统服装的黑人,通常的想法是这个“老外”看来挺喜欢中国的文化,但是如果你遇到的这个黑人名字叫本扎·吕克,你可千万别这样想,因为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来自非洲加蓬共和国的本扎·吕克不仅会讲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而且还练就了一身不俗的中国拳脚功夫。看过本扎的表演,记者觉得非常惊讶,因为这位外国朋友竟能把我们的“国粹”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更让记者大吃一惊的还有,他现在是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技术委员。
本扎今年31岁,他与中国武术的交情却已有17年,本期的《体坛·人物》我们走近这位外国朋友,去看一看他在中国17年的学武历程。
本扎出身于加蓬的名门,母亲现任加蓬的财政部部长,父亲是搞国际关系研究的。由于家族的影响,本扎的父母从10个孩子小的时候起,就给他们灌输长大后要当政治家的想法,从小就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而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5的本扎不喜欢整天坐在那里学这些枯燥的东西,于是一有空,本扎就喜欢往外跑。11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朋友,正是这位朋友让他知道了中国,也对他后来到中国练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位朋友是中国医疗队的翻译,当时他正在一招一式地练太极拳,我觉得很好奇,于是就在边上偷偷地看着他练,可当他跟我打招呼时,我却吓坏了,顿时撒腿就跑。不过,第二天两人就熟了。从那以后,我就连学校的课也不去上了,天天跟着这位翻译,看他打太极拳或者跟他学一些简单的汉语。直到有一天,老师给家里打电话,把我没去上课的事情告诉了我父母,为此,我还挨了父亲的一顿毒打。在他们眼里,我的这些举动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们后来甚至还把我的中国朋友找来骂了一通。当时,我的中国朋友对我父母讲的一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让孩子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迫他,有一天他会成功的。”
“非常遗憾的是自从我14岁来到中国后,我们就一直没有联系上,我只知道他姓王,是天津人。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找他,希望能去看看他,把我在中国17年来的故事讲给他听。”
当14岁的本扎把自己要去中国学功夫的打算告诉父母时,一下子就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但父亲的鞭打和母亲的苦苦哀劝都无济于事。拗不过儿子的父母最后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让当时任加蓬驻华大使的本扎的舅舅代为管理、教育。本扎至今还记得1984年他第一次抵达北京机场时的情景。
“我在国内看过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对电影里那些‘飞人’实在是佩服得不得了,我以为中国人都会飞檐走壁、上天入地,所以一定要来中国学‘飞’的本领。”
“到北京时,顾不上和接机的舅舅打招呼,我就四处寻找‘飞人’。舅舅被逗乐了,看着我这么认真,索性就让我在机场里找了个遍。结果转了40多分钟,我也没发现一个会飞的人。这时,舅舅的话更是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会飞的人,你以前看到的是电影,那些都是骗人的’,可是我仍不死心。”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本扎仍旧在寻找“飞人”。没办法,舅舅就把他带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拍古装戏的现场去看个究竟。只见导演一声令下,演员们顿时飞上了空,而再仔细一看,演员们的腰间都有一条细钢丝,下面还有好几个人拉着那条钢丝。
“我当场就傻眼了,非常地失望。回去后,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当时惟一的念头就是收拾东西回国。不过,来之前,爸爸跟我曾打过赌,认为我一星期后,肯定会回去。这样子回去,实在很没面子,考虑老半天,我决定留下。”
既然留下了,那么就要学真本事。于是,舅舅把本扎送到少林寺拜师学艺。
“在少林寺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我跟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傅学罗汉拳。虽然当时语言交流有障碍,生活习俗方面也有差异,但习武的过程中,师傅的简单话语还是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每当我打退堂鼓时,师傅就说,越是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越发要坚持直至最后一分钟。”
本扎为了攻克自己的语言关,一年后回到了北京,在北京语言学院里埋头苦学了两年的汉语。而他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深深吸引,是在北京体育学院(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继续深造的时候,在那里他不仅接受了武术的专业训练,而且还学到了不少“绝活”,如少为人知的器械———“苗刀”、“鞭杆”等。很多教过本扎的老师都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学生,要不然,很少有人练好的苗刀,在他的手里却能运用自如,龙飞凤舞一般。
“我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体院度过,在那里我上完了武术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留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一些基本、常见的武术套路,而我非常幸运地跟学校的一位知名老师学到了苗刀。实际上,苗刀非常得难练,因为它是中华武术器械中最长、最重的一种刀,有五尺来长,三四斤重,练起来动作难度非常大,如果练不好,就会有受伤的危险,我的腿就受过好几次伤。”
好在,老师的心血没白费,本扎的“苗刀”在国际大赛上所向披靡,只要有他参加,第一准保就是他的。不仅如此,他还曾经在第一届和第二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取得过全能第10名、第6名的好成绩,要知道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因为同场竞技的还有不少中国的武林高手。
现在的本扎每天都很忙碌,为了推广、普及武术,身为国际武联技术委员的他还有好多事要做。而随着他知名度的提高,许多电影公司也邀请他出演一些角色,他现在还是一家国际电影公司的武打指导。本扎说自己拍电影并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觉得这是宣传武术的好机会,因为他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
“我现在担任好几个国家地方武术协会的教练工作,因此经常是这星期在法国,下星期就已经在英国了,每个地方少则呆一星期,多则就要一个月;为进入2008年奥运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现在的工作很多,我的任务也很重,我要负责欧洲、非洲、南美等一些国家的武术技术工作;剩下的一些时间,我都是在好多电影的拍摄现场度过,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拍了十几部电影。”
本扎的恒心最让他的朋友们佩服,每天早上他都要去晨练,这个习惯风雨无阻。本扎说习武的人必须要“拳不离手”,而简单的一句“我的生活离不开武术”,更是道出了本扎的心声。当然,他也有灰心泄气的时候,每当这时,他就会想起在少林寺蹲马步时,师傅常说,“人生苦短,学武术起码保证了你身心健康,使你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
今年已经31岁的本扎虽然还没结婚,但他却在北京安了两个“窝”。
“为了方便训练,我周一至周五就会在体院里住,这样生活也相对有规律些。周末,我就会回到电影公司为我在建国门安置的住处。”
本扎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采访中,每每讲到趣事时,他都会发出极富感染力的笑声,再加上他又会法语、英语、日语以及汉语等4国语言,因此记者断言,他的朋友遍天下。
“我的朋友的确很多,不过我喜欢和年龄比我大的人交朋友,因为从他们那里我能学到很多的东西,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告诉你,他们会给你很多建议;而同龄朋友中就很难学到东西,聊的不是迪厅就是女朋友。”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本扎称自己已经有了浓厚的中国情结,他说自己是看着北京以及中国发展起来的。不过,他还挺怀念刚来时的北京,因为那时到哪儿都很方便,没有现在的堵车现象、环境问题。
“北京的发展还是很快,现在已经跟国际化大都市接轨了,我相信再过7年,北京举行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一定会是非常强的国家了,但愿中国的武术那时也已加入奥运大家庭。”
记者后记:“中国功夫”已经被全世界人所熟知,每年都会有很多外国朋友来中国学武术,本扎无疑是他们中最为突出的学员之一。现在,武术也想趁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进军奥运会,这就需要了解、喜欢武术的人能多一些,也更需要像本扎这样的外国朋友能多一些,再多一些。
(本版图片由本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