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河青山》的文学性

2001-10-19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1918—2000)以《万历十五年》轰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读书界。2001年6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自传《黄河青山》,初印就是3万册。这书又叫好,好评如潮。我找来一读,果然不虚。我不是历史学家,不懂书里谈到的许多历史问题。但只读这一位学者从1937年至1983年的丰富经历,也就获益,而且难得的是,有文学享受。作者其实也是一位作家,他是世界文学笔会的会员。据自传,抗日时他从军,在缅甸、印度作战。那时他24岁上下,已写了不少前线报道,在后方报刊发表,其中包括《大公报》那样有影响的报纸。自传说,写过《兔子三部曲》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厄卜代克,曾为《万历十五年》写过书评,当时在《纽约时报》的书评版上发表。厄卜代克赞那书文笔有卡夫卡之风,有“梦幻特质”。这本自传不是编年写法,而是随议随写,随忆随写,你一开始读,写战场生活,就觉出非一般战争小说可比。写人物,写到我们都熟知的田汉、廖沫沙、范长江,真是绘声绘色,不是凡庸之笔所可为。写他自己到美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苦味可以传人。对一些外国学人,如李约瑟等,也写得好。这是就一般读者的感受而言;如读者是史学界里人,更可以从书里的议论,得知“大历史”学派的高见,

以及英美大学及史学界风气。书里有多少特写画面、风土人情(如英国生活场景)、如珠妙语,令人难忘。还有,他提到丘吉尔写的几部书名,如《命运的枢纽》、《终结》等的英文音节,说是“铿锵有力,掷地作响,其中总是包含时间的原素”,这表现作者对文字语言的敏感,甚为可贵。所以我觉得,这书虽然厚厚500多页,一般读者也还是大可一读。

新近一期《万象》上,有董桥《窗外一树白茉莉》,谈黄仁宇。他说黄仁宇还写过两部历史小说,一为《长沙白茉莉》,一为《汴京残梦》。但黄仁宇的这部自传写到1983年,也没提到自己写过小说。难道是1983年以后写的?但65岁开始写小说,这情况很少。而《黄河青山》书后附《黄仁宇作品系列》亦未收录。还有,我们一般读者只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中文本。这中文本其实是黄仁宇自己从英文本译过来的。我们读了觉得挺好。而董桥说,“总觉得文字衬不起”作者的磅礴气势,中文本“显得弱了些”。是不是黄氏到美半个世纪,总用英文写作,中文倒生疏了?能读英文的读者,可以作一比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