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很少买玩具。偶尔倒是能买本“小人书”。
在我当时居住的大院东面,就有个“小铺”。铺面不大,也就30平米的样儿。可作用却不小,供应着附近几个居民大院的日常所需。在小铺儿的一角,还有个专卖小人书的玻璃柜台。柜台前,经常叽叽喳喳地围着小孩子。他们只能从柜台的上面看看封面,再趴在地上看封底的价钱。然后,找机会跟家长泡蘑菇儿,磨上个三两次,没准就能磨出一本。很便宜,单本书价极少有超过五毛的。
其实,在当时买小人书并不说明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因为小人书算是一种比较便宜、且精致的玩具,还容易让家长接受。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到“小铺”买日用品。趁她购物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小人书的柜台前踅摸。这之间,看中了一本名为“杜鹃山”的小人书。当时,同名电影刚刚看过,小人书自然很“时髦”。且厚厚的,十分体面。便在母亲买好东西准备出门时,我硬把她拉了过来,死乞白赖地要买“杜鹃山”。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母亲一定很为难。一边是生活的窘困,一边又是孩子的企盼。那年月,居家过日子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精打细算。最后,母亲兼顾两头,取中。花四分钱,给我买了本比较便宜的小人书“虎穴擒敌”。好像是讲越南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故事。很薄,也就20余页。但画面非常吸引人。
把人小书买回来,急不可待。坐在当院儿,细细翻看。先浏览一遍画面和文字。然后,就使劲儿地盯着几个重点画面看,力争把好人的举止、表情与坏人的下贱、猥亵刻在心头。以备日后自己模仿英雄,而指责别人的一举一动像某个坏蛋。
那时的文艺作品,包括小人书在内,都十分脸谱化。正面人物都仪表堂堂、威风凛凛。而反面人物,一个个必是猥猥琐琐。所以,小孩子平日游戏,多愿当好人。
买小人书的另一个目的是炫耀。在与同学闲聊时便可以大吹特吹自己看过的小人书。讲小人书的精彩,说书中主人公的英勇与机智。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眼光,便自觉自己俨然成了英雄。同时,为彼此交换小人书看打下了基础。现在的孩子不会把课外读物当回事儿,因为,他们拥有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