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曝光的安然丑闻的焦点之一就是该公司在企业运行已经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却对投资者隐瞒真相,最后造成了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巨大损失。其实,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世界航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身上。1996至1997年,波音公司在收购麦道公司时曾经历了一次生产及财务的全方位危机。当时,波音公司的生产线几乎崩溃,财务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了不影响并购行为的进行,也为了防止波音股票在股市的波动,波音公司把这一切都掩盖了起来。
据美国媒体报道,1996年12月11日,波音公司总裁菲力普·康迪特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桩最重大的交易。经过长达3年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军火工业巨头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麦道)公司同意进行合并。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康迪特踌躇满志地宣布说:“我坚信这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历史时刻。”
但是,一场灾难正在波音的工厂里悄然生成,而这一灾难的最后结果不仅是给波音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财务骗局的指控。经济的繁荣使得订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工人们因此连轴转地加班加点,以至于生产流水线达到了严重饱和状态。与此同时,波音公司只得十分艰难地对其已经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在宣布兼并计划几星期后,零部件短缺以及加班加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严重程度,以至于公司内部监督企业健康的彩色标志系统上都出现了红色警报信号。1997年,公司内部成立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对企业面临的危机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了一个尖刻的结论:“我们的生产制度已经崩溃了。”如果投资者当时洞察了波音公司内部的这些问题,那么不但其股票会暴跌,而且恐怕连兼并麦道公司的计划也可能会凶多吉少。
波音却死守其1997年的生产灾难秘密一直没有公之于众。尽管波音随后就解决了生产流水线的问题,而且在最近波音还因为尝试了多样化投资而受到市场人士的好评,但是,这一事件却十分清楚地表明,企业管理层如何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投资者隐瞒起来。波音的问题也首次暴露了以前鲜为人知的所谓“项目会计”制度,这是航空业采用至今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市场上一直引起争议,因为它缺少透明度。这种方式也使得波音公司成为美国最难评估的企业之一。2002年2月20日,在波音因为1997年隐瞒内部问题而被提起的证券欺诈诉讼中,在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齐利的批准下,裁定波音公司最后与投资者达成了庭外和解,代价是波音公司向投资者赔偿损失9.25亿美元。
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对波音的这段历史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从而揭开了波音历史上隐藏得很深的这段历史,同时对由此而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些内部证人提供的最新证据显示,波音公司当时所做的不仅仅是没有把内部生产存在的巨大问题告诉投资者,与此同时,它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会计技术,在账面上把存在的灾难掩盖过去。市场批评人士指出,波音公司在1997年上半年的生产流水线出现了问题之后本应该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哪怕影响到兼并麦道的计划。这些批评人士还指出,波音公司能够蒙混过关主要是得益于他们采取的“项目会计”制度,也就是说把建造一架飞机的天文数字的巨大成本在几年内分摊,从而可以掩盖每一年的成本超支,同时把从来没有执行过的增效计划产生的所谓收入记入账内。一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波音财务部门工作过的生产咨询公司顾问德波拉·史密斯说:“波音在其收入上一直在做手脚,直到东窗事发的那一天。”
但是,如果波音面对的这场诉讼最终进入审判阶段,那么陪审团以及公众将有机会了解波音内部曾经发生的巨大灾难。这个故事应该从1996年开始,由于军用飞机市场的萎缩,波音当时面临着一场战略危机;康迪特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要么抢占更大的市场,要么就此彻底失去这个市场。由于军火生意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从而抵消商业飞机生产所带来的巨大财务亏损,因此康迪特最终选择了继续发展求生存,于当年8月出资兼并了美国著名的军火企业罗克威尔公司,又在4个月之后又完成了引人注目的兼并麦道公司的计划。
康迪特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企业家,业内同行羡慕他的更多的是战略上的精明。在这种情况下,波音就选择了隐瞒,而且一瞒就几乎是大半年,连同问题开始产生之后算起,波音把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隐瞒了几乎一年时间,从而使得投资者和市场全部被蒙在鼓里。1997年7月21日,波音公司公布了其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其公布的收入为3.34亿美元,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生产成本为2.92亿美元,并且指出这是企业在高速增长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这时候投资者一点都不知道,波音公司的生产成本在第一季度比计划超支了2.53亿美元,而且,因为延迟交货遭受的罚款又将高达2亿美元。也就是说,波音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负数。
波音公司在1997年上半年的流水线超负荷运转对其生产的各种机型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据曾经在波音工作过的人透露,影响最大的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波音777客机的流水线。要说明其中的原因还必须再次谈论一下飞机制造业采用的独特的会计制度,即“项目会计”制度。这一制度是波音和其他飞机制造商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研制一种新机型的费用都发生在最初几年,而利润则出现在后面的几年。为了解决成本和收入之间的矛盾,企业可以把这些费用在飞机从研制到结束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平摊,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项目”。
整个系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上的,即飞机制造业是可以对收入和成本作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的行业。就这样,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是,飞机制造业完全是根据自己私下的估算来公布每个季度的业绩报告的,从而也能够说明波音公司为什么总是能够逢凶化吉,似乎总是在赢利,不管同期的市场是多么凶险。这种做法的最大后果就是对投资者缺少透明度。但是,事态更为严重的是,这一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一旦掌握证据显示长期预测利润会荡然无存的时候马上记入账内,而这种情况就发生在1997年初投产的波音777客机身上。作为波音大力宣传的最新一代机型,777客机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设计、生产工具以及试飞等方面的预算成本是50亿到70亿美元,但是,据两位波音前高级主管透露,到了1995年,这个预算已经100%超支了。777客机会带来巨大亏损是波音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它不仅仅是波音大力宣传的最新机型,而且将决定波音在未来10年的业绩,同时也关系到康迪特的名声。把777客机的未来赢利预测调低不仅会使得波音尴尬万分,而且会影响到兼并麦道的计划。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波音开始从其他健康运转的机型生产项目中抽调储备金到777项目上来。公司还成立了“管理预备金”
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开支。波音公司1997年5月到6月间的一份手写备忘录证实了从其他飞机项目抽调资金这一事实。一位波音前经理透露,当777客机的储备金超支之后,公司就从利润率最大的767客机项目抽调了大量资金。到了1997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公布的时候,波音人为地操纵了成本开支数字,以便使777客机能够反映出利润。波音的这番心血终于没有白费,它在1997年至今没有公布777客机是赔钱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777客机最终实现了预期的利润指标呢?非也。答案是波音悄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办法就是增加这种机型的产量,从行业规定的每种机型的最高产量不超过400架飞机接连调高了两次,首先是到500架,最后到了600架。业内人士指出,这样一来,每架波音777客机的生产厂家降低了800万美元,等于是波音在2001年的每个季度节省了6800万美元的开支,同时使利润率上升了6%。原来波音的辉煌业绩就是这么玩数字游戏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