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由于一个鲁莽司机的过失,年近60的华欣失去了相依为命的老伴,自己的身上也因此增加了两块钢板。
事发之后,人们都为华欣揪着心,怕她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因为,华欣曾有过精神病史,发作起来反应非常激烈,所以大家暗地里替她捏着一把汗,担心她因此而发病。没想到,华欣不但没有发病,而且还能帮女儿照顾小外孙。人们不禁暗暗称奇:为什么在不幸发生之后,华欣的病情没有加重,反而减轻了呢?原来,人生是有“底线”这种说法的。
华欣大学毕业后顺利参加了工作,当时单位里连她在内总共才有3名大学生。华欣做事雷厉风行,个性也很倔强。有一次,因工作原因,她与同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事过之后,她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导致精神失常而住进了医院。由于她的病情不算太重,经治疗后很快好转,不久就出院了。华欣出院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有意让着她,倒也算相安无事,但她丈夫和孩子们可就不好过了。
在家里,华欣仍旧十分敏感,脾气很大,每天给她喂药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丈夫必须先将镇静药溶在菜汤或稀饭里,否则她看见药片就大吵大闹,搞得全家不得安宁。丈夫去世之后,儿女们为照料华欣付出很多:女儿下了岗,儿媳妇闹离婚。虽然大家尽量瞒着这些事,但华欣最终还是知道了。有一天,她平静地嘱咐儿女,今后别再为她分心了,她可以照顾好自己。果真,从此华欣不再用儿女照顾,她定时去医院复诊,晚饭后自己吃药。不仅如此,她还为儿女分担一些家务,人也变得慈祥而随和。熟悉她的人都感到不解:遭逢变故之后,她为何反而会出现良好的转变?
实际上,人生在世,任何人对自己都有一种自我期望。一开始,华欣将自我期望值定得特别高,希望每个人都尊重、顺从自己的意愿,这是她认定的人生的最低限度,是她的“底线”。有了这样的底线,她很难面对现实,在她认为有些事情不可承受而自己又无力改变时,就改变自己以抗拒环境,在家人面前不肯承认自己的病。而在现实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华欣的自我期望值就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母亲,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儿女能平安顺利,至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反倒退居其次,这样她就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生活中很多事都往往难以单凭个人的意愿所左右,因此在面对许多现实问题的时候,人们不妨将自己的人生“底线”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心境更通达一些,活得更轻松一些,人也更潇洒一些。摘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