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告虫

俗人
2002-07-09 来源:生活时报 永清 我有话说

我是1995年开始做广告这一行,混到如今,也算是有些“资历”的广告从业人员了。时间长了,我由专职一家小报,而变为在多家小报小刊挂名。宗旨是:哪壶水开提哪壶。如此我的名片自然多了,头衔也不少:什么记者、采编,什么主任、主持。都是小报小刊为我开展业务提供的便利条件。我周围的许多同行还自称为“广告人”。有时,还用美国一位总统的话“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来自誉。能和总统相提并论,可见广告人也是个非同小可的职业。但我敢肯定,这位总统所说的广告人不是指我和我周围那些自称“广告人”的人,否则,这位总统一定是疯了。

实际上,我什么也不是。扎来业务有笔提成,没活儿则臊眉搭眼,没人把你当自己人看待。不在编制、没有工资。我的实际“职称”应是:兼职广告业务员。

我所挂名的诸多报刊,都是些未成气候的小报刊。说其小,是因为它发行量小、影响力小、于社会作用小。小报刊星罗棋布散落在京城各处,虽然也举着文化小旗儿,却是一副起哄的架势。对于整个媒体市场而言,单一的小报刊是三十晚上打到的野兔子,有它没它都过年。而于读者而言,它像匆匆而过的陌客,没有什么值得让人铭记的“内容”。对社会而言,它随处可见却是可有可无。但对于一些办报刊的文人而言,小报刊则是衣食父母,借以获取名利的基础。

我的学历不高,正经学历只有中专,大专学历还是在参加工作后自学取得的。所以我只能在一些难成气候的小报小刊做广告。小报刊对广告人员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招来各色人等,四下里撒开,扎广告拉客户。结果是:一网不捞鱼、两网不捞鱼……八网不捞鱼,十网捞个小尾巴、尾巴鱼儿。小报刊的广告人员招得多,可走的也多,且快。有时,彼此之间连名字还没搞清,便已散去大半。剩下的人员便算是小报广告的“核心”,苦苦支撑。在小报小刊,业务员的处境很尴尬。一方面小报的生存有赖广告的维持,另一方面,清高的文人又看不起那些拉钱的广告业务员。所以,在小报刊做广告业务者,少有竭尽全力的。要么是搂草打兔子,顺手干干。要么四处挂名,找寻时机。如此一来,小报刊的业务员便成了没人管的散兵游勇。打着小报刊的名儿四处乱窜。

诸多媒体渐渐让我明白,广告人应是指那些从事广告策划和创意的人才,他们才是广告业的“精英”。与业务员相比犹如白领之于蓝领、诗人之于市井小民,自是高人一等。可这一切的运作过程,没有业务又皆是瞎掰。况且,在许多小报刊中广告业务和文案创意是一体完成。但我决不是“广告人”。因为我一直以为广告人应算“文化白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不仅文笔精彩且胸怀市场,满腹经纶。还必须受过系统的教育,最低也要有两个学位:一个是文史类,一个是经济类,以备学以致用。事实上,有此才能的人才,根本不会干我等这般上不得台面的“广告业务”。在我这五六年的广告经历中也未曾遇到如此人物。

确切地说,我充其量也就算是一条虫,一条吃广告的小虫。往好里说我是自由职业者;往坏里说,就是一根筋。其最终目的就是把钱套了来。

广告人是市场的精英,而广告虫是借市场满足自己。广告人以此道为事业,凭的是智慧。而广告虫以广告为饭碗。不能说广告虫便无智慧,但其智慧为利所左右,变为小聪明,四处钻营。前者促成媒体与企业或公司的双赢,而后者则以最终的个人提成为主要目的,极少考虑其他结果。

“小报刊”是相对于“大报刊”而言。“大报刊”是做媒体做市场,而小报刊则视文化和市场为聊以生存的饭碗。而广告虫则视小报刊为饭碗。

作为小报刊最底层的广告虫,无论从整体素质方面还是道德修养上,根本不可能严于律己,非把自己的不足暴露人前。当客户称你为记者、广告人时,业务员当然是不会自揭家底。偏纠正自己是“虫”,向客户抱怨自己在小报刊的难堪处境。何况,无论是在媒体小报,还是在客户企业那里,也没人把你的“职称”当回事。就像你现在改名叫克林顿,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成美国前总统。所以,也不妨称称“广告人”,反正中国的“广告人”本身也是打了折扣。再者,广告人的概念本身就很广——所有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