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药治病不“致病”

医药天地
2002-07-09 来源:生活时报 胡慧平 我有话说

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患者走入了用药误区。

治“老毛病”,用“老皇历”

不少人坚信“久病成良医”,对自己的病情似乎了如指掌,刚愎自用地自行用药。某些患者凭着自我感觉不适,或个别明显体征,自我判断是“老毛病”,便不假思索选用过去曾用的某药,如此这样反复选用某药,将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如有可能因某种药的多次反复使用,而产生药源性疾病。而且老毛病复发,其诱发因素并非相同,某些临床体征并非完全一致,原来所用药物也难以兼治新出现的并发体征。

增减药量,随心所欲

有些病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忘服、漏服、乱服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转,不适感觉明显减轻时,就不想再用药;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药不便而忘服;有的为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而乱服,使用剂量随意加大;或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品种,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复杂化,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用药前应该参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找“江湖郎中”抓药

中医界有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是菊科植物滨蒿在阳春三月破土生长时是中药材茵陈,而生长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了一把蒿草,没有任何药用价值了。顺口溜说出了中草药是与其生长过程、季节有关的,不可乱采。在某印刷厂工作的老刘胃不舒服,他到正规医院看病抓汤药,服用后感觉疗效不错。他决定“照方抓药”,再吃几付。为图省事,他去了一家私人诊所,没想到疗效大减。他拿着最后一包草药来到北京市北新桥医院中药房找主管药师李文红鉴别。经过一番察看,李文红药师告诉老刘此药的质量极差,根本达不到药用标准。其中的一味药柴胡是用大叶柴胡冒充的。还有几味草药生长不到年限。老刘听后恍然大悟。目前,中草药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作为消费者,您还真得防着点儿。

家庭药物保存不当

家庭一般都存有少量的常用药,如果保管不当,或存放时间过久,就会变质失效。用后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家庭用药的随意性较强,多属非处方用药,因此,家庭用药如不听从医生建议,就可能被药所害。有些药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吸湿潮解,如酵母片、维生素B1片、葡萄糖酸钙、乳酸钙以及各种含糖较多的片剂。这些药品潮解后可出现崩解、溶化、粘在一起等现象,有的很快就会变质,不能服用,所以,药品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包装要严密。

东施效颦,盲目仿效

有的病人自诊不明确,感到某种疾病症状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痰、胸痛、白细胞数增高等,按病因不同,可分为链球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绿脓杆核菌性肺炎等,根据其致病菌种,症状性质、急缓程度等不同情况,所用药物也就必然不同;还应该注意到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学地使用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多药并用,欲速不达

部分医生、患者都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采取多药并用,认为可达到防治兼顾,事实上无指征的多药并用,必定会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易引起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有时会产生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有时会掩盖病情症状,延误对疾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的机会。所以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不要用,能用单一药物就不宜多药并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