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机场给我的印象当得“糟糕”二字。好在我只停留个把小时,并不需要去闻那里卫生间的恶臭。一架蒂罗尔公司的小飞机把我这个惟一的中国人送到据说是可以让人做梦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音乐之声》的实景地。
第一个印象是机场周围的雪山。山虽然都不高,但山峰的积雪给刚过完盛夏的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不只是凉爽,周围的红叶还给你一点秋意。难怪茨威格选择这样的地方生活。秋意的印象部分来自从飞机上看到的德国森林和农田。“西米纳尔”是研讨会的意思。这次的题目围绕新英格兰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一本书《无处不在的美国大众文化政治》而展开。把美丽的萨尔茨堡乡野风景用“西米纳尔”来概括我以为有些杀风景,但是此行又离不开西米纳尔,因为,我去的地方就叫“萨尔茨堡西米纳尔”。此地曾是“列奥珀尔德施克隆宫”,“列宫”本身就是一本历史书。
“列宫”是蒂罗尔贵族冯·费米安的私产。我不太明白的是英文里给他的头衔有世俗意义的“亲王”,又有宗教意义的“大主教”。没有考证德文原文是怎样的。不过,开会期间问过当地人,说是集世俗宗教权力于一身的人。这家人的家谱可以追溯到1185年。列宫的建筑师是苏格兰本笃会僧侣伯纳德·斯图亚特,天花板金线饰的设计人是约翰·克莱博。据我手上的简介说这是本地洛可可风格作品的最佳典范。
费氏喜欢科学艺术。他在历史上的著名举动是从萨尔茨堡教区赶走了两万两千名新教徒。此莽行举欧洲瞩目;萨尔茨堡的经济和费家的荣誉都因此受到影响。20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卡尔顿·哈耶斯在《近代欧洲政治社会史》第一卷里写到了这件事。“萨尔茨堡西米纳尔”的简介上说“建列宫是这位大主教挽救家族社会形象的举动”。
列奥珀尔德把建好的宫府(说不上殿)传给了侄子拉克坦茨·费米安大公。这是1744年5月的事情。同年,大主教故去,遗体安葬在萨尔茨堡大教堂。然而,大主教的心脏却留在宫属的小教堂。教堂的地板上刻着“人们爱他”。拉克坦茨大公收藏艺术品,自己也是个画家。列宫一度是萨尔茨堡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地,藏品里有伦勃朗、鲁本斯、丢勒和提香的作品。大公是莫扎特父子第一个资助人。1786年,大公死。他的儿子开始出售那些著名的藏画。列宫从此走下坡路。1837年,萨尔茨堡一家画廊的主人乔治·济热买下了列宫的藏画。有价值的藏品大抵散失。19世纪里列宫数易其主。巴伐利亚王路德维希一世拥有过它。银行家卡尔·司宾格勒曾拥有它并拟将之改为旅馆。
1918年列宫严重失修,被卖给欧洲著名的戏剧导演,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创始人马克斯·莱因哈德。莱因哈德创造性地重建了列宫。现在放满了美国研究书籍的图书馆便是他的作品。莱因哈德在列宫上演自己的戏剧作品,请朋友赏戏,列宫又有了生机。在戏剧场景上,莱因哈德利用整个列宫当实景,观众自己也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他还建了个花园剧场,背景就是今天的列湖,一个读书钓鱼的好地方,有天鹅掠过水面。《音乐之声》景色部分取自这里。莱因哈德时代,列宫是戏剧经营人、剧作家、作曲家、演员和布景师的天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莱因哈德时代结束。1938年,纳粹曾将之作为犹太人的财产没收。当时莱因哈德在好莱坞。他再没回来,然而心却永系故园。1943年莱因哈德死于纽约。他有遗嘱给妻奥地利演员海伦·提米格:“我在列宫住了18年,那叫真正的生活。我把列宫弄活了。每间屋子,每张桌子,每张椅子,每盏灯,每幅画都有我生活的影子。我修了列宫,我装点了列宫,我种植了列宫,不在的期间,我还梦见了列宫。我一直像爱节日一样爱列宫,不是寻常的喜欢。那是我最美好的岁月,最成熟的岁月,最多产的岁月……列宫是我终生耕耘的收获。”战争期间,纳粹当局拿列宫当避暑胜地和招待客人的地方。1945年列宫被还给莱因哈德家。1946年,海伦把列宫借给哈佛大学毕业生克莱门斯·海勒用。这便是“萨尔茨堡西米纳尔”的肇端。1947年夏,第一届萨尔茨堡西米纳尔召开。会上谈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安静舒适的环境和美食使饱经战乱的人们大快朵颐……
既然在萨尔茨堡谈美国大众文化对各国社会的影响,奥地利人当然唱主角了。萨尔茨堡大学的副教授瓦恩莱特纳是《可口可乐殖民化与冷战》一书的作者,他的看法是:在冷战期间的欧洲,无论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承诺为“成功”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真正赢得欧洲青年心的却是美国的经济和文化。瓦恩莱特纳的书的副标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奥地利的文化使命”。这本书有300页,我拟另找机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