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3月1日报道,筹备近5个月,并一直秘密操作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在透露今年的晚会将有跨国打假、消费预警等新看点的同时,却对这些新看点的具体细节避而不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将读者和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我不明白,像“3·15晚会”这样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以批判性见长的节目,有必要这样制造悬念吗?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3·15晚会”制造悬念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晚会的收视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有人做过统计,去年仅在“3·15晚会”播出之前,央视就播了12分钟的广告。如果再加上后来在晚会中插播的广告,整台晚会的广告时间竟达15分钟之久,这还不包括晚会上一些领导宣读的“知名企业”名单。如此一来,造成“3·15晚会”的形式大于内容,让人感到整台晚会仿佛成了产品展示会。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存在很大争议、甚至是曾被新闻媒体曝过光的产品的广告,也赫然跻身“3·15晚会”,有的甚至成了晚会的主题广告。常言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如此反常的做法怎么能够不让人对“3·15晚会”的公益性、公正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这几年被“3·15晚会”曝光的所谓“知名品牌”并不知名、神秘兮兮推出的“勇揭黑幕的神秘线人”也并不神秘的尴尬现象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但是,因为有利可图,现在各级电视台举办的“3·15晚会”却呈泛滥成灾之势,就连一些不具备举办这类节目条件的县级电视台也不肯错过这一机会。而且,这些晚会大多套用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煽情”的模式,毫无新意可言,造成了电视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