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份,虽然“非典”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有些早早签约的大学生已准备提前参加工作。有调查显示,第一次参加工作很容易遭到挫折,在“试用期”遭到淘汰,对人的打击更大。因为,失去的不仅仅是工作,还可能影响到对自己的信心和再次寻找工作的勇气。同时,前一份工作也可能在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和固定的职业习惯,在面对新的企业环境时难以适应。
尤其是近两年,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见激烈,理想职位越来越难寻,因而,签了就业合同或进入更高职位,也并不等于就已经赢得了未来。
日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涛同学讲述了自己试用期的遭遇:他去年通过层层考核,终于与北京一家大型外资公司签定了就业协议。今年春节过后,单位要求他提前上班。他也希望为家里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加上学校里也没有多少课了,便去单位报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王涛说,负责带他的是一个女主管,把他指挥得团团转,他也竭心尽力地去做。2个多月后,主管拿来试用期鉴定书,对他进行了一次考核,王涛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谁知,后来部门经理找他谈话时却说他的性格不适合从事目前的工作。王涛很疑惑地提到试用期鉴定,部门经理笑笑说,试用期鉴定好并不是说就一定能留下来,你的主管对你不满意。见王涛不说话,她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们不和的话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说到这里,王涛叹了口气说,第一次工作就没有通过试用期,对自己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还没离开校园,他就又得为找工作忙碌了。不过,对于人际关系复杂的单位,他是很谨慎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录用一般都采取试用制,试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一般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考核。试用期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被录用,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的王老师介绍说,像王涛这样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通过试用期的大学生还有很多,每到年底之前,都会有些学生愤而辞职去考研,或者被单位解聘,重新加入“求职大军”,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忍耐与困惑中徘徊。
那么作为职场新人来说,如何把握好“试用”这个关键时期呢?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李军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初涉职场,认真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还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生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在试用期内发挥些自己的特长,更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比如擅长文艺,可以在单位举办节日晚会、演讲比赛等场合露一手;会修理家电,可以为同事排忧解难。当然,在自我表现时还要注意“火候”,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则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尤其是对于强调团队协作的单位来说,即使你很优秀也未必能留下。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经常理论与实际脱节,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会进行工作指导,或者提出善意的批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些大学生是带着很大的意见离开原单位的,加上有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处理不好很容易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
“初来乍到”的日子自然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很多报刊、杂志等媒体也有很多指导学生就业的文章,告诉大学生该怎样或者不该怎样。而实际上每个单位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如鼓励大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多到实习单位去真正地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更有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毕业生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处于弱势地位,不敢对单位提出具体意见。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学生往往都成为受害者,而单位的损失则很小。比如说,有些单位对签了就业协议的学生就以体检不合格、指标申请不下来等为借口辞退学生。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成本和费用又比较昂贵,作为学生个人也不愿意这样做,所以要学校配合。另外,对于少数用人单位只是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试用期一满就辞退。毕业生可以向学校反映,以便提醒其他同学的注意,并由学校与人事局等主管部门联系,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学生在就业之前也尽量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多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看看其发展前景以及是否有人员需求的计划,签合同之前要了解各项具体的合同条款。不要因为求职心切,匆匆忙忙地签了劳动合同,误入试用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