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记白水羊头的传奇故事

北京小吃
2003-06-21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依然 我有话说

1983年李庆芝在虎坊桥重开“李记白水羊头”


提起“白水羊头”,“老北京”几乎无人不晓。

那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珠市口路西不远的“李记白水羊头”小吃店,拜访了这一老北京名小吃的第三代传人李庆芝先生,满怀兴致地听他讲述了“白水羊头”的故事。

重起炉灶承家传

李庆芝告诉我,“李记白水羊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末就扬名京城。因其风味独特,不膻不腻,肉嫩爽滑,鲜美可口,不仅深受百姓喜爱,还得到清皇室的赞扬。后因种种原因,这一风味小吃消失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李庆芝重起炉灶,恢复了这一传统风味小吃。他继承发扬传统的制作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深受群众欢迎。2000年,“李记白水羊头”被中国烹饪协会指定为“中华名小吃”,并获北京清真烹饪大赛金奖。

无心插柳柳成荫

谈到“白水羊头”的兴衰,李庆芝百感交集。

原来,清朝时李家老辈儿在大兴。当时家里比较穷,天天吃肉不可能,只能变法儿吃点儿筋头八脑儿的。当时,就用白水煮着吃,吃前蘸点儿自家配的作料,没想到有滋有味的还挺好吃。于是,家人就想到以此谋生,贴补生活。打那时起,每年立秋打春时,家人就进北京城搭作坊,沿街叫卖“白水羊头”。要说什么事儿就怕琢磨。天长日久,李家做“白水羊头”还真摸索出了门道,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从羊的品种、产地的选择,到烧、涮羊头羊肉,汤锅煨时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来源、用料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直到修、片、泡,一共要十几道工序呢!为了技术保密,伙计们只干“单角活儿”,即简单劳动;这也是为了家庭长远的生计考虑吧。

到了李庆芝父亲这辈儿,“李记白水羊头”的配方已达7种,其中有些作料又贵又不好买。可不管多难,李家决不肯偷工减料,生怕做砸了对不起好这口儿的老少爷们,砸了自家这刚刚名声鹊起的“白水羊头”牌子。那时李庆芝还小,可每当会做“全活儿”的父亲张罗着炒作料时,他就常常在一旁瞧着,有时也帮忙看着锅。李庆芝11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生活得很艰难。第二年,刚满12岁的他便来到叔叔家的作坊,从拉风箱干起,逐渐学会了烧羊头。李庆芝说,现在回想,无论是李家创出“白水羊头”的品牌,还是自己小小年纪就能独当一面,都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吆喝声中长起来

会做了还得会卖,会卖就得会吆喝。提起当年卖“白水羊头”时吆喝第一嗓子的情景,李庆芝至今记忆犹新。

卖第一个羊头时,我可费了大劲啦!自打父亲去世,我就在北京腊竹胡同叔叔家的作坊里干活儿,当时我也就是个10多岁的孩子。记得当年卖白水羊头讲究抓晚儿,我那时提着个小灯笼,背着个小木柜儿,沿街走啊走啊,走了好久可就是不敢吆喝,扯不开嗓儿。当年卖白水羊头有个规矩,吆喝的时候要捂着右耳。我用小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心里面不知吆喝了多少遍,可就是喊不出声来,吭哧半天都不行,生怕自己的吆喝声不像那么回事儿。

记得有天晚上,我一个人默默地走出腊竹胡同叔叔家的作坊,绕进了万明路,当我快走到留学路的时候,看见路边小酒铺里有几个人正在喝酒。他们瞅着我的打扮喊住我,问我是不是卖羊头的,还问我干吗不吆喝。结果,一个羊头他们买去了大半儿,我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未完待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