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拿什么怀念你——李小龙

2003-07-25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颖 我有话说


艺名:李小龙
原名:李振藩
英文:Bruce Lee
藉贯:中国广东顺德
出生日期:1940、11、27
死亡日期:1973、7、20
身高:1.71米
体重:140磅
嗜好:阅读、练武
害怕的东西:水

李小龙,一个与中国功夫同义的名字。他死时年仅32岁,早逝使他的一生成为传奇。李小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谜、一个不断被人传颂着的不可摧毁的丰碑和偶像,只记得他是一个武打明星,是一个长得很精瘦的人。但直到今天,他还活在人们心中。李小龙的电影现在依然卖得很好,关于他的网站越来越多。李小龙何以在逝世30年后,在全球仍拥有数百万的崇拜者?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李小龙在银幕上塑造了热情、善良、勇敢、不畏强暴的中国人形象,他的英雄气概使全世界为之折服吧。

喜爱李小龙的N个理由

1、民族气节

李小龙的功夫,洗脱了60年代世界各国对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李小龙的功夫并非暴力,而是“我武维扬”的精神。李小龙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这个时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龙在电影中不断嘲弄的日本人也心服口服,将其奉为“武之圣者”。

2、不败精神

李小龙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他的夙愿终于实现,而由之引发的全球功夫热潮至今不退。李小龙的影片正如他的名言:“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3、个人魅力

人们喜爱李小龙源于他的个人魅力,由于技术等方面的缘故,李小龙的电影大部分是相当粗糙的,但李小龙的表现仍然魅力四射。生命可以死去,形象却是不朽的。电影形象只是李小龙个人魅力的一部分,李小龙是多才多艺的,他的诗、画、舞、哲学思想都令专业人士所佩服;他的截拳道理论对人们的启发绝不止于武术一道,所以他的崇拜者来自各种不同的职业。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一位伟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其他很多方面甚至是后无来者的。

4、经典功夫

李三脚李小龙腿法出众,人称“李三脚”。他三次转身踢脚,每一次转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那一条腿能够踢到一半然后决定该向高处或低处出击,快如闪电,对方如果不是精于腾挪闪躲的话,实在不易招架。在《唐山大兄》中,就有李小龙与6名歹徒搏斗的精彩镜头,可以看到李小龙连环三腿的威力!

双截棍李小龙除了精通中国武术,还是一名用棍专家,生活中也常携带双截棍防身。在好莱坞剧集《青蜂侠》中,李小龙首次使用了双截棍。他在《精武门》中的表演让当时的香港观众见识了精湛的双截棍术。到了拍《猛龙过江》的时候,李小龙手中的双截棍变成了两对,表演难度极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李小龙遗作《死亡游戏》中他与菲律宾高手比试双截棍是全剧的精华所在:李小龙与伊鲁山度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让观众目不暇接。

寸拳李小龙的无敌寸拳,是从中国传统咏春拳的“寸劲拳”演变改造而来,是截拳道特别高级的杀手锏技艺。李小龙的“寸拳”所击出的“寸劲”可将一名体重超过45公斤的人击出相当一段距离。李小龙与罗高拔的那场比武,李小龙连续3次在同一角度以“寸拳”将对手打倒。在被对手抓住一只脚后,又用不可思议的空翻将其再次踢倒,这一经典动作被后人多次模仿。

5、为人铺路

成龙和李连杰在好莱坞的发展是走在李小龙为他们铺好的道路上,李小龙在好莱坞是英雄的象征。成龙说当他刚出道时,李小龙对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要创造一种和李小龙不同的风格,于是有了成龙式的喜剧功夫片风格。

李小龙是一个不朽的名字,即使再过30年我们仍然为他骄傲。

李小龙主要作品:

■《唐山大兄》:片中李小龙迅猛犀利的三脚回旋连环踢、凌空飞脚以及高亢的啸叫等极具个性魅力的武打噱头令观众如痴如醉,从此掀起了功夫片的热潮。

■《精武门》:讲述了创办精武门的民族英雄霍元甲的高徒陈真为师父报仇雪恨的故事。李小龙尽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辅助工具,也不用替身出演危险镜头。而且影片突破了狭隘的复仇主题,将影片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

■《猛龙过江》:李小龙在片中饰演一个来自香港乡下的功夫高手唐龙,远赴意大利帮助一家中餐馆的女老板铲除当地恶霸。李小龙将高潮的打斗部分安排到古罗马竞技场,《猛龙过江》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

■《龙争虎斗》:该片是李小龙处于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是李小龙影片中打斗场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至今票房累计早已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死亡游戏》:影片讲述一位绝顶高手,为了夺得传说中的稀世珍宝而独闯七层宝塔,经过殊死搏斗后终于到达塔顶,却大失所望。藏宝匣里没有稀世珍宝,只有一张纸,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死亡游戏》这个带有“不吉利”片名的影片成了李小龙的未竟遗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