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爱灾后受伤的心灵

2003-09-0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蒋理 我有话说

入夏以来,地震毁屋伤人,淮河、黄河洪灾不断,台风在沿海频繁肆虐。给灾民及时与充足的物质支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但是否让灾民住进了帐篷,吃饱穿暖,再给一些经济上的补贴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全部了呢?显然不是。受伤的心是非常脆弱的,是更需要我们关怀和抚慰的。在灾后的心理重建工程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灾民自身又应该如何做呢?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著名学者、中国心理热线的主持人郭卜乐先生。

灾民典型的心理状态

郭先生在分析大灾之后人们比较典型的心理状态的时候,用到了台湾地震的例子。他认为台湾的心理工作者在对地震后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视,分析也相当透彻。郭先生认为,与台湾大地震相仿,灾后人们的心理会随时间和惊吓程度出现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麻木、呆滞,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都不能引起其关注。这一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不等,主要是依受惊吓的程度和个人的性格特点而定。

第二,产生强烈的自责、自悔心理。存活者面对亲人的死难,往往伴随着罪恶感。他们会认,“为什么我没办法解救她?”“为什么老天就毁了我们的房子呢?”这样的自我罪恶感将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适度处理,有可能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

第三,强烈的利他主义,对他人的帮助感激涕零,非常关心家人的情况。对自身的疼痛及财产损失并不太在意,对团体表现出强烈的关心。这一心理状态将持续数天。

第四,愿意积极从事社会和家园的重建活动,表现出相当强的主人翁精神。这个心理状态可能将维持数周。

第五,帮助他人的热心逐渐消失,恢复原来正常行为。更为关心自身事物,并开始出现怨天尤人的现象。

救灾人员一定要注意灾民的这些心理状态。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都是灾难后正常的心态的反映。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看似自私或消极的态度就歧视他们,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重建。

走出不良心理情绪

在受灾后,如何从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当中走出来,这是灾后心理重建的重要环节。郭先生认为,除了在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心理调整之外,自己也要积极地进行心理重建。

首先,灾民必须要走出一些心理误区,比如:你永远无法走出灾难的阴影;只有时间会冲淡不幸,治疗一切;换个环境,避免触景伤情就可以;痛苦只能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帮你;我的悲伤不算什么,别人还有更不幸的;既然事情无法改变,难过也没有用。这些心理状态都是以压抑自我为基础的,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建立健康的态度:第一,你可以借哭泣与支持走出阴影。第二,只要你愿意把不幸整合进入你的生活,愿意经历哀伤,就是走向疗愈之路。第三,逃避只会延缓伤痛。第四,必要时改变环境或许有益,但仍须容许自己哀悼。第五,公开说出悲伤或痛苦有助于心理治疗。第六,在灾难过程中一切的反应都是正常的,理性地分清责任和任务。是自己的责任,勇敢担起来。不是自己的责任,放心地抛掉。自己必须理解自己。第七,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积极参加灾后重建等来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自己陷在对死亡的重演当中,不能自拔。

他们同样需要心理支援

如果认为需要心理关怀的仅仅是灾民,这显然是片面的。郭卜乐先生认为,除了灾民,需要关注的还有下面这几类人:

首先,救援人员。日以继夜地投入救灾工作当中,除了体力透支以外,他们还亲眼目睹了越来越多的人员的死伤残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开来。

其次,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在他们当中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完全落空后,愤怒、指责可能接踵而来。

再次,社会大众。他们间接接受到灾难讯息,在内心上蒙上了阴影,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也有一种恐惧和担忧。而这几类人员的心理问题非常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其中许多本身就是支援者。但要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情绪流动。因此,他们需要心理援助是非常正常的。

灾后重建的心理动力

郭先生说,不仅仅是成人,就连孩子,都需要有灾后重建的心理动力。

郭先生颇为激动地表示,我们可以、应该,也必须重建家园。而这些重建的心理动力主要是:第一,信念。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灾难,能够在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家园。第二,心态。没有稳定的心态,人会和灾难一起垮掉。第三,希望。世界因为希望而新生。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明天充满希望,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有动力去重建我们的今天。第四,关心。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相互关心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将力量集中起来。第五,安慰。安慰别人的同时也是安慰自己。那些安慰的言语,对自己也是十分有效。也能够让大家忘掉伤痛,重新站立起来。

郭先生提醒我们,动力都是蕴含在行动当中的。仅仅是想没有用,必须去做,哪怕少少地做些什么。我们的目标是重建家园,不仅是我们的物质家园,还有精神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