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盘山北麓的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中晚期,是我国十大石窟之一。这里经西魏、北周、隋代和唐代营造的石窟共有150座,分布在须弥山向东延伸的8座崖面上,可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现存的石窟只有20多个,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
走进开凿于北周时期第51号石窟相国寺,只见左右配室的佛像自然风化严重,有的佛像面部表情已被风蚀得模糊不清。第79号石窟内的佛像没有一个有头的,头部全是白花花的鸟粪,佛像的上半身布满一道道鸟爪子抓的划痕。
在第5号石窟“大佛楼”,一尊巨大无比的露天释迦牟尼像占据了半个山头,光是耳朵就有两人高,一只眼窝也有一人长,神态自然,面目逼真。仰望大佛,只见两个胳膊内侧风化相当严重。
云正华所长告诉我们,早在1988年,所里曾对石窟进行药物防风化试验处理。但喷洒药物进行防风化处理,一平方米需花700多元,石窟现有1000多平方米的墙壁、壁画和顶棚等文物急需进行药物防风化处理,但须弥山石窟管理所由于经费有限,难以实施这项保护措施。
当地干部群众急切呼吁有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通过药物防风化处理技术,挽留住这批古老而珍贵的石窟文物。 (20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