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与朋友闲逛超市,忽闻一声“shit”(胡扯)的粗话。寻声望去,只见一英国老翁和一妇人正在蔬菜棚里对骂。起因是,老妇在买菜中自言自语,抱怨今不如昔,撒切尔夫人时代物价没有现今高。不想,此话让身边的那位老头听到,不依不饶,坚持说是“撒切尔夫人时代不如布莱尔时代”。于是围绕“今不如昔”还是“昔不如今”引发一场舌战。
出门在外,住店洗衣,本是寻常事,不料在英国却引来不少气生。那日与朋友一道,将几件换下来的衣服托付给店家洗熨,并嘱咐洗熨好后尽快送回。可一星期过去了仍未见送回。于是打电话催问店家,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星期,衣服仍未见送还。我告诉店方,我们要走了,务必当日把衣服送回。至此,对方才说,我们送洗的衣服丢了。于是我提出,若找不回衣服,就请赔偿。这时店方才认真查找衣服。终于在我们离开旅店的最后一刻,送回了我们两个多星期前送去的换洗衣服。当我打开洗衣袋时,衣服竟然没有洗,我和朋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已失去再找店方交涉的兴趣,因为你若再去找他们,相信又是一大堆的道歉,但到头来他们就是不肯改错。
(《光明日报》20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