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透过汹涌而来的申报热潮,人们看到的却是隐藏在文化后面的商业动机。正是这样的动机,使得“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蜕变成一场经济角逐,成为发展本地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如山西平遥古城3年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收入从每年18万元升至500多万元;去年年底,安徽黔县西递、宏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仅今年上半年,旅游观光人数就增长了几乎一倍……
问题是,当“世界文化遗产”变成发展经济的一块金字招牌时,在文物保护意识尚不发达的中国,它带来的更多是破坏,而不是保护。于是,泰山可以建起数根索道,曲阜“三孔”可以水洗,动物园可以落户承德避暑山庄。甚至许多地方在申报“文化遗产”时,先花巨资拆除人造景观,申报成功后,又以修复名义滥建假古董式的人造景观,把原始风貌侵蚀殆尽。
文化遗产决不是任人摧残的“摇钱树”。它之所以是“文化遗产”,就在于它的原始风味必须是真实和唯一的。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申遗”是为了保护,并把它完整无缺地传给后代。(《文汇报》200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