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屡遭责难的原因在于其内容有悖于正统的儒家道义,主要表现在:
《战国策》宣扬功利思想,与儒家尚义思想相左。纵横家的头面人物苏秦在遭受一番世态炎凉之后,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宝贵,盍可忽乎哉?”《战国策》所宣扬的便是这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风尚和世俗观念。
《战国策》有悖儒家忠、孝、信、廉的道德观念。苏秦说“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只不过是自护虚名的办法。尾生与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江水暴涨,他竟抱着桥柱不走,被水淹死;伯夷认为周武王伐纣有违君臣之礼,故不食周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学生曾参一生孝顺,从不离开双亲在外住宿。这三人都是儒家守信、守廉、行孝的楷模,但在战国策士眼里却显得迂腐不堪。
《战国策》弃仁义而崇谋略机变,论贤才不拘道德的主张等等,均与儒家绝然不同。因此,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时代被屡遭责难是毫不奇怪的。(《社会科学报》20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