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是不能随意复原的

2001-12-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有家报纸报道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汉在《东周列国志》的启发下,30多年来孜孜以求,在姓氏探源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许多人寻找到各自的祖宗。一位学生在生日当天从这位老汉处得知自己是“黄帝儿子少昊的后裔”后,“高兴得跳了起来,说‘以后要好好读书,要对得起祖宗嘛。’”

这一事例反映了当今众人在姓氏探源问题上存在的严重误解。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但这不是从血缘意义上说的,而是从文化意义上说的。文化意义不等于血缘联系,这在其他姓氏上也同样如此。

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在古代,生活于某一地区的人们,一般会以该地的地名来命名自己的家族。也就是说,在某地生活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都有可能以该地的地名为自己的姓。这种姓在人类学上称之为原生姓。原生姓通过不断的分化,产生出次生姓;然后又因为人口的增加、迁移、战争、灾害等原因,进一步分化出大量规模不等的小姓。再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即使是拥有同一姓的两个团体或两个人,互相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变得十分模糊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几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如北魏、元代、清代),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往往将原姓转变为汉姓,这样,就使汉族姓氏已经所剩不多的血缘关系,更加趋于淡化。早在唐代和宋代,要从血缘上准确追溯姓氏的来源已经是不可能了。而中国现存的各种族谱,大多编撰于明、清两代。在这些族谱的序言中,往往有对本姓、本族历史渊源的回顾,但这种回顾只是为本家族的姓氏来源作出一种炫耀性的说明。可见,要从血缘关系上找到现代某个人的姓氏与远古某个人的姓氏之间的联系是完全不可能的。(《社会科学报》2001.12.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