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的生活水平只相当于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人均收入不高,物价也不是特别低。当地的气候湿热,非常不舒服。本次招募的5名志愿者,将全部在万象市工作,两人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其余三人将分别从事计算机培训、中文教学和英文教学。志愿者将集中居住在万象市的老挝青少年发展中心,组织者给志愿者的生活补贴标准为每月100美元。从各方面条件看,此次赴老挝对志愿者来说绝不是什么出国享受,并且志愿者将会牺牲不少在国内的经济利益。
一份苦差事,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想投身其中?
徐庆明,36岁,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系,硕士学历。此次他报名参加的是赴老挝项目中的中文教学。在很多人眼里,徐庆明已是功成名就。作为最早投身IT产业的弄潮儿,他和几个朋友合资建起的公司业务平稳有序,他在北京买下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一家人的日子温馨而幸福。
为何要暂时放下这些,投入到一件与名利毫无干系的事情中去呢?徐庆明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当年他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时,学校里就有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海外志愿者夫妇,这对夫妇都已是60多岁,白发苍苍。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太太搀着一瘸一拐的老先生散步。老先生的腿是在二战中被敌人打残废的,两位老人本来可以在澳大利亚安享晚年,但当他们得知中国需要志愿者时,就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中国内陆地区当上了普通的教员。徐庆明对这两位国际志愿者充满了敬意。他说:“这是一份令人尊敬、值得去做的事业。有了它,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就有了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世界才变得美好。”
29岁的王嵘报名则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一种帮助弱势群体的渴望。她是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主管护师,曾经参加团省委组织的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到偏远贫困山区送医送药,亲身感受过志愿服务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北京日报》20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