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我开车到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接人,在停车场入口处,守门人向我收7美元停车费,我解释说我只是来接人的。他听后马上说,“ok,你不需要付钱。”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人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这么轻易地相信我是来接人的呢?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一个漏洞。但当我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到那时,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到窘境。正因为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那天特意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学生8美元。我实在吃不准自己算不算学生。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我向售票小姐递出16美元,同时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如果访问学者也可以算学生的话。”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递给我一个作通行证用的徽标和找回的8美元,并微笑着说:“祝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精美的艺术品和省下了8美元。
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事隔6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的驻美记者。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仍绰绰有余,但出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尽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
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种约束。(《海外文摘》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