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比自己大1岁的祝新运,主持人朱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和你在一起对话,是我童年时最大的梦想。我小时候还给你写过信,而且不止一封。”当年,像朱军这样的追星族很多,其狂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赵薇的影迷。但在70年代,“潘冬子”没有今天赵薇的收获。
祝新运回忆说:“《闪闪的红星》当时拍了一年多,最后就给了我一本剧照,还是黑纸的那种:祝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日。这是我全部的片酬。拍完《闪闪的红星》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解放军,后来如愿以偿,到八一厂当了兵!那年我才10岁……有一次住医院,医生们都纳闷,怎么10岁的孩子就是军人了。
“当时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后面就一声‘潘冬子’!现在不同了,别说戴口罩,把眼镜摘了,人家都不看我!‘潘冬子’让我的起点太高,当我继续往前走时,就有一种束缚。现在每当‘六一’、‘七一’、‘八一’,是我最忙的时候。但‘潘冬子’毕竟过去了,那个辉煌我是超越不了的。对于‘潘冬子’,忘掉也好,不忘掉也好,都是我的幸运。”
从《啊!摇篮》、《牧马人》、《大桥下面》到《清凉寺钟声》,方超是和中国电影80年代的辉煌连在一起的。拍《啊!摇篮》时,他仅两岁9个月,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方超扮演的小孩哭了,祝希娟捂着他的嘴……为求逼真,导演要求祝希娟一定要使劲捂住了。方超对惊吓而造成的后遗症记忆犹新:“第二天我一见祝希娟,扭头就跑。心想,这个阿姨要捂死我!”
方超在10岁之前就拍摄过10余部影片,但是,他17岁时去考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因为身高的原因都没有考中:“我非常想不通!我从两岁拍到18岁,拍了16年,却进不了电影学院的大门!”
之后,对表演近乎绝望的方超去了上海,在一家餐厅帮着做收账、跑腿的杂务,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直到他碰见演员邵峰。在邵峰的劝导下,方超决定再来北京影视圈发展。邵峰对那次偶遇至今感触很深:“那个小餐厅以供应面食为主,大概有两三个服务员,方超是其中之一。那天,他说你等一会儿,我给你端一碗面出来,很大的一碗面!当时,甚至现在我回想起来,都有点酸酸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的高低起落,何至于此?”
回到影视圈后,方超参加了不少电视剧的拍摄。
在演播现场,方超的两位“父亲”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了他鼓励。《牧马人》里的“父亲”朱时茂对他说:“不在于外观条件,而在于自己的努力,至于努力之后的结果不要太在乎。人就是这样,我努力了,就不后悔!”
张铁林当年拍《大桥下面》时扮演方超的继父,如今对他却仍保留着父亲的关爱与威严:“去念几年书回来,你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人生的道路很广阔,不要沉于童年的辉煌,什么人都挽留不住时光,但我们都有能力向前看。”
听着两位“父亲”的殷殷寄语,方超流下了眼泪。(《京华时报》20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