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4岁的黄宗汉考入人民大学历史系,破了研究生招生年龄45岁的“戒”,曾轰动一时。1999年,他考上该系博士研究生,时年68岁。此前,黄宗汉从没迈进过正规大学的门槛。
在这个月,黄宗汉应该毕业了。他的导师戴逸先生却建议他延期学习3年。黄宗汉解释他不能毕业的原因是,答辩论文的选题出了问题。他的硕士论文是《孙中山第二次到北京》,顺利通过。他的博士论文是《孙中山第三次到北京》,由于一些史料尚未解密,选题搁浅。之后,他把目标锁定《北京宣南文化研究》。“宣南”就是宣武区南边那一带。戴逸说,宣南一带明清时期的名人有700多位,最有名的也有200人,光他们就够研究一阵子的,您还是再做两年学问吧……
20年前,黄宗汉就是京城有名的“大能人”,北京的几个“第一”都和他不无关系。他是老名牌昆仑牌电视机厂的厂长,1980年首开“中外合作”之先河,引进日本“三洋”的电视机生产线,年利润2200万元。
中国电视业搞赞助是他领的头。他赞助了第一届电视节目评选活动——他盼着电视台有好节目,好多卖自己的电视机。
他还是大观园的筹建者。当年,刘晓庆等人拍《火烧圆明园》时,花46万元搭了个“圆明园大水法”,拆了后卖了4000元的破烂。黄宗汉帮助《红楼梦》剧组把这些景儿搭在南菜园苗圃里,才有了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大观园。迄今来过大观园的游人已达2600万人,门票收入过亿元。
他还鼓捣成了湖广会馆、天桥乐茶馆、地坛蜡像博物馆。他现在正在鼓捣北京古典音乐馆、天桥民俗馆,他还打算鼓捣鲁迅纪念馆、宣南诗碑林。
这位70多岁的老人,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拥抱生活。当年坐在考场中,监考老师想不通:“您老这是何苦呢?”他的外孙女奚落他说:“老呀么,老呀么,老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大观园的运作成功,使老头对“文化经济系”情有独钟。人大的老师笑了:“我们这有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商业经济系,还没听说过文化经济呢。您凑合着上历史系吧。”也许正是因为在文化经济方面有创新,1995年,离休在家的黄宗汉居然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才有机会上大学。
修建湖广会馆时,黄宗汉打听到,1912年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参加、主持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老头惊了:这宣南文化有的研究呀!几年的工夫下来,他居然成了“孙”学专家,并与人合作出版了45万字的《孙中山与北京》。
2000年,黄宗汉的博士论文选题《北京宣南文化的研究》成为该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仅收集大栅栏的资料,课题组就投入10万元。“研究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一时半会儿是毕不了业了。”老研究生说。
(《北京晨报》20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