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场上,你看不到韩国球员之间因为一个失误而相互指责,也看不到队员间相互埋怨的眼神。你看到的只是互相理解和互相鼓励。安贞焕射失点球,洪明甫上前去安慰。朴智星一次给李荣构传球失误,朴智星先是举手致歉,李荣构则是上前拍拍朴智星的肩膀,表示没关系。这些细小动作都传递出韩国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团结。
而中国队在小组赛最后一场对土耳其队的比赛中,面对徐云龙镇守的右边两次被突破,杜威大声对徐云龙表示不满;对巴西队时,范志毅也曾在后防线上吼声不断。这些表现可能与队员个人的性情有关,但一些细节却暴露出中国队队员之间缺乏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将个人融入集体的意识。
米卢最大的成功是让众多球员走出了过去传统思维下的重重压力,但却忽视了中国球员的特点。米卢带中国队之前,带领过的4支球队都是美洲和非洲球队,这些国家的球员在身体条件和足球天赋上都要好于中国队。亚洲人种由于身体自然条件的差距,决定了只有依靠后天的刻苦训练来弥补。米卢恰恰缺了这一课。而希丁克的训练却很严格。哪个队员传球不到位,这名队员就会向接球队员道歉,而希丁克也会要求他重新来一遍,直到传好为止。正是这种严格细致的训练造就了韩国队。
这次世界杯,除了32支参赛队伍外,给人印象最深的要算是韩国球迷了。他们不管球队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都会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地将助威进行到底。而每场比赛结束后,韩国队队员都要真切地感谢球迷的支持。但在中国,当球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你可以听到喝“倒彩”的声音,也不难听到球迷对球队表现不佳流露出来的怨恨甚至谩骂,而缺乏像韩国球迷那样把支持自己的球队当成一种神圣的职责和发自内心的狂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韩国球员也很少有怠慢球迷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情况允许,韩国球员都会满足球迷的合影和签名的要求。而中国球员在这方面则做得远远不够,使很多球迷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今晚报》2002.6.25-27刘东等 文)
中国足协定了一个“进一球、平一场、胜一场”的目标,真不知道定这样的目标是怎么想的。我记得,大约20年前,年维泗同志就跟我谈过:“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和欧洲二流球队的差距,至少是3个球。”20年过去了,从这届世界杯上看,我们与欧洲二流队伍的差距不是缩小了,可以说加大了。
夜郎自大。与哥斯达黎加队比,双方在个人技术、战术运用、体能及对足球的理解上,都不是五五开,顶多是四六开或者三七开。与土耳其队、巴西队就更没法比了。
(《北京晚报》2002.6.30张滨龙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