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个‘人’得300分,我今天杀了三个‘人’,得了900分。”“你那算什么,我半个小时就杀了20多个‘人’呢!” 这是近日记者在成都市乘坐4路双层公交车偶然听到的一段对话,三个背着红色书包的学生正眉飞色舞地谈着“杀人”经验。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们所说的“杀人比赛”原来是一款电脑游戏。
21岁的超级游戏迷李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神经兮兮”。“有两次了,我们一起走,街上不知什么东西突然响了一声,李庆‘嗖’地一下来了个就地卧倒,把我都吓了一跳。”一个同学讲了件李庆“神经过敏”的“明证”。“还有,他看人的目光和以前不太一样,有时候觉得他躲闪胆怯,有时候又觉得他目露‘凶光’。原来他和大家有说有笑的,现在沉默寡言多了。”另一个同学补充道。
对同学的说法,李庆自己的解释是,“我是担心自己会被突然袭击。”
虽然生活中胆小谨慎,但李庆说自己在电脑上也算得“杀人不眨眼”了,“每天不杀十个八个的,没得成就感。”
“我晓得自己得了‘游戏综合症’,但游戏就是这样,你不杀他,你就要被杀。”
像李庆这样每天在游戏中“杀个把人”才觉得心中畅快的人不是少数,对暴力游戏的爱好像时尚一样迅速在人群中蔓延。记者在对成都某区五家网吧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在网吧浏览查询资料,近二成的人使用各种聊天软件聊天,而在网吧玩游戏者占七成以上!暴力游戏占绝对优势,玩家多是青少年。
“你最近在玩什么……《古墓丽影》?你也太落后了!现在的CS都出好几个版本了……你没玩过?到网吧一问就知道。”这是记者在成都公共汽车上听到的两个中学生的对话。而在一家生意非常好的大学校园旁的网吧,不到5分钟时间,连着进来三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儿都不约而同地问同一个问题:“有没有CS?”与此同时,网吧里还有七八个等待机位的男孩儿。几位游戏迷向记者介绍了这款很受欢迎的游戏:游戏以“反恐”为题材,借美国在“9·11事件”后的反恐怖行动的东风推出,除了题材紧扣当今世界热点外,丰富的场景设置,逼真的音响效果以及血腥的打斗场面都是引起玩家兴趣的兴奋点。
记者在成都华兴街一家大型网吧看到,上百位上网者当中有多半都在玩CS游戏。枪声、爆炸声不断从玩家戴的耳机中传出,屏幕上不时出现鲜血淋漓的画面。一名玩家告诉记者,每打死一个“恐怖分子”或自己遭到“恐怖分子”袭击,都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场面。“这儿藏了一个。”说话间,只见他右手指狂击鼠标键,一阵“哒哒哒”的枪声从他戴的耳机里传出。“呵,又打死一个!”话音未落,随着屏幕画面景深的急速推进,一股鲜血喷洒在“墙”上。
“我打过一种僵尸游戏。僵尸的脑袋长得血肉模糊,它会吸玩家的血,玩家不注意就会被咬得鲜血直流。”成都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说道。
“我打过一种电子游戏,是不拿任何兵器的赤身肉搏,拳打脚踢,别提多过瘾。”一个戴着红领巾的游戏迷说。
“这算什么血腥,有的游戏设计得比这些不知要凶多少倍呢。”说到CS游戏的暴力血腥场面,一位玩家不以为然地说,“有种打人游戏,玩家可以一刀一刀地割对方的肉,每割一下,画面就会鲜血淋漓,惨叫声不绝于耳,把我们班上的女生吓惨了——我什么恐怖游戏没见过啊?现在不管什么游戏,随便设计者设置怎样恐怖、血腥的场面,我都不会害怕。”
“一款游戏若不刺激,那它肯定流行不起来。”一名高一男生分析道,“从《生化危机》到《帝国时代》,从《古墓丽影》到《反恐行动》,哪款游戏没有精彩的打斗场面?不血腥一点儿人家会玩吗?”
成都第十二中学德育处主任李奇老师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一名学生——从来不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走路时也从来不走路中间,而总喜欢沿着墙角走。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名同学是个“深度”游戏迷,痴迷于射击游戏,常常不能从游戏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平时走路都是躲躲闪闪的,“我老是怕人家在暗处伏击我!”这名学生说。
成都玉林小区一名游戏迷的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切菜时不小心划伤了手指,流了很多血,痛得她直掉眼泪。不想正在家玩游戏的儿子到厨房看到这一幕时,竟然说:“妈,你流这点血算什么,我刚才都把买来的血‘流’光了呢!”
“暴力游戏让孩子习惯了血腥场面,变得麻木起来”,另一个母亲说道,“前段时间,电视台热播《黑洞》,看到剧中肖云柱杀人的血腥场面时,我看不下去,赶紧换台。不想女儿却说‘这算什么,我打游戏时比这血腥多了’。都说打啊杀的是男孩子的天性,可她一个10多岁的女娃娃,动辄就是一句‘我杀了你’,和同学说话也是这样,简直成了口头禅!实在让人担心。”
“我们中学曾制止一起学生打群架的事。当时一群初一学生因为在网吧和别班同学争电脑发生纠纷,双方竟上街买了钢管,准备聚众斗殴,幸好这件事被及时发现,要不然,不知会捅出多大的娄子来。”一名老师告诉记者。
在成都磨子桥电脑市场,你只需要花上三四元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一款游戏软件。在一家电脑商城4楼,林林总总摆满了各种各样游戏软件,全部为开架自选。
在这成百上千款的游戏软件中,绝大部分封面图案怪异,文字介绍也颇多血腥。一款名为《血兆》的游戏软件封面,一个两眼放绿光、披头散发的女鬼嘴角鲜血直流;另一款取名《海盗》的游戏软件封面则是一个大大的骷髅。不仅如此,游戏名也颇为恐怖,像什么《杀手Ⅱ:沉默的刺客》《魔城帝国》等等。而游戏软件的文字介绍,也是力图在感观上吸引人。温柔一点儿的像《末日危城》的介绍:“在这个前所未有的3D激斗场,有数百凶恶的敌人,会张牙舞爪地向你挑战。”另一款游戏的介绍是:“……当然在这些地区会有大量多姿多彩的谋杀行动……和××一些作品相比,有更传统的屠杀成分。”一款名为《侠盗》的游戏软件封面介绍说:“从游戏性能上讲,它是一款非常好的游戏,但在意识形态上,可能引不起国内玩家的兴趣。”卖了一通关子后,接下来的介绍是:“游戏描写了一个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如何通过血腥的厮杀格斗而进入这个城市黑社会领导层的。”
“游戏可以启发思维能力,开发动手能力,”成都某中学的刘老师认为,“但遗憾的是,在玩过搭积木之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游戏少之又少。”
一位11岁孩子的母亲曾费尽心思想找一款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而又被孩子喜爱的游戏,但她失败了。她推荐的游戏被孩子认为“太弱智”;而孩子自己找的游戏她又觉得情节设置过于血腥,对孩子成长不利。
“在国外,一般游戏都被标注有等级,哪些是成年人玩的,哪些适合未成年人玩儿,分得一清二楚。”四川省教育厅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孩子喜欢某个电脑游戏,无可厚非。但在我国,国产游戏设计粗劣,难以引起游戏玩家的兴趣。很多经销商只考虑市场因素,热衷于销售国外的暴力游戏软件,这无形中导致了游戏市场向动作类游戏的倾斜。对于游戏限制问题也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约束。”
“许多暴力游戏都伪装成为正义的目的,例如把敌人设置为恐怖分子、劫匪等,以致于很多青少年乃至家长忽略了游戏中暴力情节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游永恒教授认为,“适合青少年的游戏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开发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文化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孩子们玩的游戏的题材、内容等作出规定。游戏软件开发商也要有社会责任感,设计一些既为青少年所喜爱,又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游戏。”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其好奇心理、好胜心理以及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是他们喜欢暴力游戏的根本原因。”李奇老师通过研究发现,凡是流行起来的游戏都迎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征。目前的中学生普遍学习压力过大,而游戏是他们减压的一种手段。但是,游戏却常常使得他们产生“自尊迁移”心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总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游戏中去寻求安慰和满足。反过来,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又会使他们放弃在学习生活中的自尊感,这一点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这也是有些孩子痴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暴力游戏对心理的影响,美国的心理学家作过两个实验。他们将200多名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另一组玩温和不具暴力色彩的游戏。研究结果发现,玩暴力游戏组的学生,在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些和攻击相关的行为。研究人员指出,有攻击性人格特质的人,更爱玩暴力游戏,并且很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暴力和攻击行为。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两组学生相信,他们正和另一个房间的对手进行比赛。打完了游戏之后,学生们参加了一种会激起竞争反应的游戏,赢的人有权处罚输的人。结果发现,两组相比,玩暴力游戏的人比没玩暴力游戏的人处罚对手的时间更长一些。
因为暴力游戏显示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两位心理学家推测:暴力游戏不是通过刺激攻击性情绪,而是通过教游戏者寻求对问题“攻击性的解决方法”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扮演攻击者的角色中,实际参与暴力行动。
对于这一点,美国ABC新闻网曾专访过一位担任西点军校心理学教授的退役中校,他在退役之后,写了一本名为《停止教唆我们的孩子去杀戮》的书,对包括电视、电影和视频在内的游戏暴力展开猛烈抨击。他把角色扮演射击游戏比喻为“军事质量的谋杀模拟器”,说它们在潜移默化地教唆孩子们杀人。
也许有人还记得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校园枪击案。两名学生在5小时当中一共杀死了12个同学、一个老师以及他们自己,同时重伤23人!这两名少年每天都要玩几小时的毁灭战士游戏,其中一人还把游戏的背景改成他自己的学校,他们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开电脑,拿出游戏中的机枪,对着其他的角色开枪!
虽然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没有发生这种极端的事情,但是,“在游戏中对着无辜而没有反应能力的角色开枪,对于人格养成中的青少年来说,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有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心理学家游永恒教授这样评价。
“计算机技术使得目前的游戏画面越来越逼真,越来越接近生活。那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区分游戏世界与现实社会。在游戏中‘实践’得多了,他们就对暴力不再敏感,漠视和低估暴力所带来的危害。它的另外一个潜在危害是,青少年形成这样一种错觉:以为现实社会仍是谁打得赢就是‘老大’,把暴力方式看作是处理问题的惟一手段。从而助长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使他们缺少爱心,变得冷酷,滋生反社会人格。”
记得参加军训时被再三强调的那句话吗——“千万不要把枪口指着人!”然而在血腥的游戏开始时,每一个玩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破这个原则。在一次次游戏中,这样的原则就慢慢浸入我们的潜意识,也许有一天,仅仅因为习惯和不自觉,我们就犯下了错事。就像听到异响就趴下的李庆一样,当游戏的规则慢慢成为生活的规则时,我们就要开始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了。
(《中国青年》200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