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法国记者的“希望工程”

2002-08-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1年5月,因为要在法国举办中国摄影展览,法国驻京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一行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同心县予旺乡张家树村。

同心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已经连续五年遭遇干旱,村民们只能用上一年冬天积攒下来的雪水为远方来的客人泡茶、做饭。

在张家树,彼埃尔几人只逗留了几个小时。天将摸黑时,他们开始登上返程的汽车。就在这时,一位妇女匆匆赶到,手里挥动着一摞纸页。妇女来到一位正要上车的法国朋友面前,由于语言不通,她只是默默将那沓纸塞在他的手中。

车开动了,彼埃尔这时才看清,那位妇女交给他们的是几沓用普通信纸订成的本子,还有一张活页纸,上面写满了中国字,歪歪扭扭的笔迹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小孩子之手。

由于时间紧,他们一直没来得及仔细阅读。直至回到北京,彼埃尔才有空闲请翻译念本子和活页纸上的字给他听。之后,便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长久地冲击着他的心。

这是一个叫马燕的五年级小女孩儿的日记,稚嫩的话语表达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对上学的渴望,让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件事……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我说,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而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我就像在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

彼埃尔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通过这些东西,他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个小女孩儿如果不能接受教育,就好比生命也结束了一样的感受。

彼埃尔决定重返张家树村,了解马燕的一切。

一个月后,他再次来到西海固。通过打听,彼埃尔得知,马燕在他们走后又复学了,母亲借债解决了她的学费。妈妈为了挣钱还债不得不和丈夫一样,离家到几百公里外的异乡去打工。

13岁的马燕被人叫回了家,这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圆圆的脸上洋溢着天真,但眼神里又充满着这个年龄不应有的成熟。马燕告诉彼埃尔,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只有6亩地,因为干旱已经连续几年没有什么收成,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收入。她和弟弟们每个学期的总费用大约是900元,家里实在负担不起。

话题很快转到了马燕对上学的渴望上,她对彼埃尔讲:“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我家的生活很困难,但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更幸福……”马燕最大的希望是到城里去念书,她还想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巧的是,当晚,马燕的妈妈白菊花仿佛是有预感地从外地回到了家。一进门,看到外国人,她立刻明白自己一个多月前的举动有了回应。

当地有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有男孩念书才是重要的,一旦没钱供子女上学,家庭一般都会先放弃女孩子。这种习惯势力延续至今,所以当地女童平均受教育时间只有三年。白菊花十分不情愿女儿走上自己的老路,她希望教育可以改变女儿的生活,同时更被女儿求学的强烈愿望所感动。其实,这已经是马燕第二次辍学了,要不是马燕倔强“斗争”、白菊花也坚持要女儿上学,恐怕马燕早已经在家干农活儿、做家务了。

马燕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比起许多富裕家庭的孩子还要好。她的老师曾说:“马燕是最好的学生,如果你让她回家,就毁了她的前途。”

当晚,一场关于教育能不能改变当地女孩子命运的争论在马燕家激烈展开,同村人都认为不可能,只有马燕和她母亲坚决地认为,上过学的女人能自立,一定可以改变嫁人、用聘礼替兄弟们找媳妇的命运。灯光下,母女的执著感染着彼埃尔,他越来越急切地希望把这些故事告诉给自己的读者。

今年1月11日,法国《解放报》以两个整版刊出彼埃尔赴西海固采访的长篇通讯,标题叫《我要上学》。

虽然远隔万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的观念差异巨大,但马燕故事所引起的共鸣出乎人们的意料。

巴黎市读者亚历山大说:“当我们西方社会一部分年轻人为游玩而放弃学校和学业时,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我们的孩子每个月狂吃糖果和汉堡包就要花掉几百法郎,而这点钱就能让这些中国孩子重新走进学校。对此,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于是,亚历山大为素昧平生的马燕和她失学的伙伴们捐出了一笔来自异国的“希望之款”。

在波尔多市电影发行系统工作的普通市民卡洛琳娜,收入并不高,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社会关系,但她表示“愿意为马燕母亲还债”……

还有许多人表示要出资帮助马燕完成她所希望的最终学业,高中、大学、研究生都可以。

不久后,意大利的杂志《国际》转载了彼埃尔的文章,同时在他们的网站上公布了捐助马燕的银行账号。于是,在捐助者中,又增加了意大利的读者。

今年3月份,彼埃尔带着首笔共计1000美元的读者捐款第三次来到张家树村。马燕当时已经升入当地的予旺中学。彼埃尔请求马燕所在中学帮助再找出6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连同马燕共有16个孩子成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运者。彼埃尔非常注意捐款专用,他捐款的惟一条件就是,受捐儿童每学期必须给他写一封信,以证明自己正在用捐款上学。今年暑假前,彼埃尔已经接到这些孩子们的来信。

彼埃尔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张家树之旅,是为落实下一学期困难学生的捐助。(《北京日报》2002.7.2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