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德女生,在隆重的道别宴上只注意去听亲友祝她去“天堂”享福,谁知一下飞机却失踪三天三夜,最后在西班牙的中国大使馆找到了蓬头垢面的她。原来由于语言不通,接机人找不着她,父母也没有传授应急知识,她情急之下自己坐错了火车,列车在没有国界的欧洲大陆上奔驰到了海的尽头。
一位家长以为人民币是“全球通”,让孩子背了一书包去英国留学,岂知连在伦敦的中国银行也没有这项兑换业务。很多家长在机场含泪赠言也颇具中国特色:“儿啊,要听话,在那边一定要听话呀!”听话?听谁的话?父母都不在身边,老师又是老外。何况,想与老师单独谈话,预约排队就要个把月。我在接待一批批学生时,多数人会茫然发问:“你觉得什么专业我读合适?”显然,他们的家长把走出国门当成了目的,在国内只备足了学资,却忽略了来学什么,更谈不上准备与专业相关的中文资料。当英语和专业两大堡垒同时出现,加之生活无着落和独生子女特有的思乡情结挤压心头,往往使学生手足无措,顾此失彼。
国外教育是宽进严出。西方“以人为本”的松散式教育,重视知识活用而非单纯记忆,授课时间少得可怜。有些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的中国学生,在庞大的自学图书馆里往往找不到自我,终日无所事事。有位高中毕业后去英三年的学生至今仍在读语言。有的在漫无边际的晃荡中心理失衡,只有靠三角恋、多国恋来填充,还做出一本理财的糊涂账:首先是贷款买车,接着是赌钱还贷,然后卖车赔赌,最后落得银行逼贷了结。
欧美是一个没有父母管束的“自由世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来自社会的道德约束。有一位中国学生想尝天鹅肉,用硬邦邦的法国面包假装投食击晕湖中的天鹅,将天鹅溺死水中,当他准备拖回家时被巡警抓获,连校方担保也不灵,强行遣返回国。有位留日学生在餐馆打工,按规定每个盘子要洗七遍,可“聪明”的他发现洗五遍和洗七遍没多大区别。开始他多赚了几个钱,不料却被“更聪明”的老板发现,丢了饭碗。他在愤然离去后心想:等我找到下一家我还只洗四遍!但这座以诚信为网络的城市再也没有给他机会。当他离开这座城市时含泪告诫中国同学:“哥们儿,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北京晚报》200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