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多少,自然反映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但“博士”毕竟只是个头衔,至于是否真有学问,是否有为师之德是大可考究的。反过来,一个人没有博士学历,未必就没有学问。远的如鲁迅、梁漱溟,近的如两院院士张光斗、王选,并没有什么博士头衔,难道他们不是大师级人物吗?而且大学以有他们而“名”。可见,大学教师之本质或实质的东西,不是“博士”与否,而是,一有没有真才实学,二有没有为师之德。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可供参考的客观指标。如果一个学校刻意去追求这个指标的高低,而不问每个教师的真才实学,是否实质上合格称职,择其优秀者而用之,就是舍本逐末了。其结果,表面“指标”勉强上去了却不见得名副其实。“名校”的见识与风格就是不管这些,而是按办学的要求行事。想来哈佛这项指标之所以殿后,是因为他们把学术上的卓越者招了进来,而不问其是否有博士资格。这样,表面“指标”落后了,却体现了名校风范。
(《中国青年报》2002.9.15王义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