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工资银行开,口粮进城买,用的是移动电话,想的是市场经济。”察右前旗农民李仁义拍了拍腰上的手机说:“我家25头奶牛,月月给我开工资。”国庆节前,他所在的大庙村90户农民从信用社领取了企业发放的当月所得26万元奶资。
李仁义和大庙村只是内蒙古百万奶农新生活的一个缩影。今年前8个月,仅伊利、蒙牛两家乳业集团就向近百万农民发放奶资12亿多元。
包头市奶业办公室主任任福说:“内蒙古奶源基地的发展模式,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成功的农企合作方式。”最初,这种模式是企业借资给农民购奶牛,农民以奶资分期偿还;后来,银行和政府也加入进来,企业担保、银行放款、政府贴息、农民买牛,牛奶成了联结和约束几方关系最好的一张契约。
与乳品企业在市场上的节节胜利同步,内蒙古奶牛产业化也在加速,企业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冒出一大批奶业“工薪族”。
在企业的辐射下,一条从呼伦贝尔市到巴彦淖尔盟,涉及全区10个盟市、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的奶牛产业带正在内蒙古形成,并成为农牧民持续、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