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的小康之路

2002-11-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资料·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华每日电讯》2002.11.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