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岛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多

2002-11-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2000年全国十大经济人物,青岛占了三席;2001年全国首届质量管理奖五个企业中,青岛占了三个;2001年全国名牌产品57个,青岛就有8个;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中国人力资源经理青睐的前10家中国企业中,青岛就占了两席;张瑞敏、彭作义、周厚健、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人们都耳熟能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青啤就没有安顿过,五年换了四个厂长,可还是每况愈下。当时的市委书记俞正声想到了大洋食品集团的老总彭作义。

彭作义上任青啤后也并非德高望重,但他带来了市场至上的观念。由于为了保证啤酒的新鲜度而限产,使产量和利润下滑,再加上一次质量事故,进入1998年时,又有人嘀咕青啤的班子是不是该“下课”了。

市领导派人到青啤去调研后下决心:既然彭作义和董事长李桂荣经过两年磨合,其经营战略和方针已高度一致,并且彭的限产措施是高瞻远瞩的,应该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时换人,“对外形象不好,对内人心涣散。”青啤的班子稳定了,按既定的经营方针稳扎稳打;半年后,其经营业绩扶摇直上,彭作义在企业界也逐渐如日中天。

彭作义意外去世后,就青啤总经理的人选,市领导的态度十分明确:不从政府派人去,不从其他企业调人,从青啤内部选拔。于是,市里没有提什么45岁以下啦、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等杠杠,而是提出了一个课题:你认为谁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市场经验、能带领青啤做好做大的开拓型干部?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一半以上人的视线集中在金志国身上。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金志国的得票也在一半以上。金志国曾在西安汉斯任总经理期间,把一个亏损企业变成当地最大的利润大户;后又在北方事业部主事,在青啤兼并了著名的五星啤酒之后,奋力开拓北京和北方市场。就这样,40多岁的金志国就一下子坐到了青啤老总的位置上。

一年过去了,青啤的产量和利润都直线上升。金志国还甩出了进军台湾市场、向美国AB公司转让股权等“大手笔”。

前几年,统帅上万人马的双星老总汪海的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但十分坦诚,“我这辈子有两个不会变。一是为共产党干不会变,二是老伴不会变。”

一个企业的老总几年前在香港买了套近200平方米的住宅。市领导听说后,派人跟他谈话。按国家规定,你的住房应多少多少平方米,你是不是已经达标了?在香港买房子合不合适?这位老总是明白人,马上把房子退了。可见,青岛的企业家们自身素质过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所有人都仅靠道德和觉悟来保持长久的激情和责任感,是不现实的。长期让一个销售收入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企业老总,一个月才拿两三千元钱,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青岛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一些企业实行年薪制。起始在海尔、海信,后来推广到20个企业,收入最低的也比以前增加了10倍。企业家的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们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感更强了。(《经济日报》2002.11.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