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市某高校学生宿舍3号楼一室内,记者在朋友的介绍下,请大学生帮助自己作一个学生证。戴眼镜自称“小刘”的大学生非常痛快地拍胸脯表示“没问题”。
小伙子拿出一个崭新的学生证,熟练地用化学溶剂“硝酸”将学生证上的名字和原终点站地点抹掉,大约5分钟,待纸面干爽后,按记者要求重新填好。然后将先前的照片撕下,仿制钢印”印”上了记者事先准备好的照片。
记者持小刘“制作”的学生证,非常顺利地在火车站购买了一张到昆明中途转道西安的“通票”,粗略一算“省”了230多元。
铁路部门一负责人说,售票窗口经常遇到假证情况,但他们一般都是直接告知,并不处罚,更没有统计,但损失应该不是小数目。烟台至青岛线一列车长告诉记者,去年国庆,他一个车厢就查处5个假“青岛籍”学生。(《生活日报》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