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3至5年内建成全国园林城市,贵阳把“大树进城”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所谓“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林区购买成材的大树移植到城市,“当年栽树,当年乘凉”,立竿见影。几年间,数以万计的大树、古树、珍稀树种涌进贵阳,使该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6.96%,人均拥有绿地12.6平方米,步入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的行列。
然而,人挪活,树挪死。成年大树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极易造成大树迅速死亡。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贵阳市移植大树的死亡率超过70%,小河“花园住宅区”30多株棕榈树全部死亡,机场高速公路两侧800多株香樟大树已死亡600多棵,其他主要干道移植大树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经济损失巨大。
徐宏力认为,大树移植后2至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3至5年后才能确定成活。被移植的大树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以恢复,树体逐渐衰弱,大多在几年至十几年内变成“老小树”,直到死亡。“老小树”的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城市绿化的环境生态功能基本消失,所谓的绿化指标只是“绿色泡沫”。
“大树进城”的另外一个危害是以牺牲广大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局部的、暂时的绿色繁荣,得不偿失。
据了解,贵阳市人民广场一株万年青花了30万元,甲秀广场两株银杏树耗资用掉120万元,火车站站前广场一株小叶榕树耗资50万元,机场高速公路两侧近千株香樟,每株价格高达1000元。巨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了一批“倒树专业户”,一棵棵大树、古树从深山运出,待价而沽。由于技术粗放,倒卖过程中树木即大量干枯死亡。一位林场工人说:“森林遭了殃,比过去乱砍滥伐还厉害。”
徐宏力建议,“大树进城”的口号必须予以否定,对已经移植的大树,有关部门应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2003.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