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库》底本与《永乐大典》遭焚探秘

2003-03-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问题的提出

《永乐大典》于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役,这个通行的说法延用至今。而赖以纂修《四库全书》的“《四库》底本”,包括“存目”书以及重本、禁毁书,合计一万数千种,其被毁情况,向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全都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之役,此说最通行。二是《四库全书》底本毁于八国联军,而“存目”书、重本等毁于同治八年武英殿大火。两种说法也都与八国联军直接相关。

至于与八国联军直接挂上关系的地点,则是与使馆区比邻的翰林院。笔者认为《四库》底本、《永乐大典》的确毁于1900年庚子事变,地点也的确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却与八国联军没有直接关系。

《永乐大典》与《四库》的保存

《四库全书》的纂修,最初是从辑集《永乐大典》中的佚书开始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完成后一直存放翰林院中。但《四库全书》的主体部分则来自全国各地献来的图书,共收集到13176部书,集中存放在翰林院四库馆。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乾隆曾两次下旨,要求把已办完的部分书发还各省藏书人家,但最终只发还两淮300种。

在《四库全书》誊抄完成后,《四库全书》底本被存放在翰林院。其余“存目”书(即仅存目录,不收其书)、重本等9000余种则拟交与武英殿另行贮藏。但不知何故,乾隆以后的许多记载,证明“存目”书及重本9000余种仍存翰林院。这说明同治八年武英殿失火,殿内并无《四库》采进图书,所有《四库》采进书都在翰林院。

《四库》和《永乐大典》被焚于6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8月

大家都知道,1900年“庚子事变”时,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营救使馆人员,迫使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仓皇西逃。八国联军进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14日,在此之前,使馆被围攻50多天。当时在英国使馆的普南特·威尔记下了每一天的情况。这本书叫《庚子使馆被围记》。根据威尔的记录,当时英国使馆最为安全,“英使馆之南及西方之半为美、俄使馆所遮蔽,其东则为法、德、奥、日本、肃王府所遮蔽。唯其余两方无蔽,但西方为上驷院,乃一大草地,只有五六幢黄顶之房,若自此方来攻,极易以枪弹扫之,故难施攻。北方则为翰林院,乃不至于毁者,故亦无虑其自此来攻。”所以首先受到攻击的不是英国使馆,而是别国使馆。后来,各使馆公使及卫队集中到英国使馆,这是1900年6月23日的情境。

就在6月23日,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就被放火焚烧了。据《庚子使馆被围记》6月24日所记:“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猫,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入翰林院,只一点钟,众公使居住之英使馆顿陷于危险之域。众公使大惊。”“未几英国使馆外面房子亦被焚”。

威尔对翰林院里图书文献被焚情形这样描述道:“数百年之梁柱爆裂作巨响,似欲倾于相连之使馆中,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而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翰林院经此大火,图书文献可称灭顶之灾。放火者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对使馆区的安全后方英国使馆施火攻之术。放火者不可能是包围圈里的使馆人员,他们不会在孤立无援、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雪上加霜,放火烧他们自己。因此,翰林院被焚,与八国联军没有直接关系,《永乐大典》与《四库》底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之说难以成立。(《中华读书报》2003.2.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