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是哪些力量促成的 以往,几乎每次机构改革后总会发生反弹,这是为什么?力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迁都是力的作用使然。以此观之,不难看到,我国机构变迁的所谓“怪圈”背后存在某些“膨胀力”与“精简力”。“膨胀力”主要有三股。一是新生成的社会事务要求政府增添必要的机构与人员以应对。二是在“全能政府”的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自理能力微弱,几乎所有社会事务都得由政府包揽。三是,官僚主义、官本位意识的存在,必然导致英国学者帕金所言的“机构内自我膨胀力”的生成。
还有一种“精简力”也时常在发生着相反的作用。精简机构的动因、动力,主要也有三股。一是,节省财政开支,减轻社会负担。二是,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权限。三是,反对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
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为机构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管得过于具体。诚然,现代市场经济并不全然排斥政府作用。问题是,以往的“全能政府”必须转变为“有限政府”。政府主要应加强宏观调控以及社会服务、市场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我们对新一轮机构改革的信心,最根本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了推动机构改革的新动力。
机构改革的阻力有哪些一些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无法有效地承接政府转化而来的职能。即便从政府手中接过了自主权,也苦于“找不到市场,回头找市长”,“别了婆婆,重新拜婆婆”。结果导致已经转化出去的有些职能逆向“倒转”回政府。企业、市场机制的构建与政府职能转变是互动的。政府若不转变职能,不深化机构改革,企业及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走向成熟;而企业及市场机制没有发育到一定程度,也会成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阻碍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改革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要转变职能,就会触及到行政机关里的人。一是有些官员在观念上的跟不上。即使观念上能跟上,他的行政行为方式是否跟得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行政职能背后是权力,权力背后是什么?是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职能就会触及到官员的个人利益。这是一股不易消解的阻碍力。
因此,源于体制与人的两种阻碍力之存在,依然会使机构改革步履维艰。但另一方面,此次机构改革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要真正“遵从国际通则”,这会迫使我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国际通则带来的外部压力与动力比起内部的更大,也许就更有效。
如何理解深化机构改革的多重影响力 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但也不能单兵独进。若没有行政法制、行政监督体制、行政决策体制、行政人事(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机构改革也难以取得效果。为此,除了机构改革本身以外,还应重视深化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北京日报》2003.3.17)